
福布斯网(Forbes)评论员、金融经济学家奥利弗•芮(Oliver Rui)26日发表名为《中美慈善差距在哪?》(China’s Philanthropy Gap)的文章,深度剖析了中美企业家、慈善事业的不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2015福布斯中国财富名录(2015 ForbesChina Rich List)的数据表明,中国是除美国之外世界上拥有亿万富翁人口最多的国家,有335名中国企业家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但是,在2015CAF世界贡献指标(2015 CAF World Giving Index)榜上,在所有145个接受统计的国家当中,中国的排名却在倒数第二位。这项调查是以一国人口中有多少人参与慈善以及志愿活动、国民是否愿意帮助陌生人为指标进行调研的。并且,最近公布的一项名为“释放中国潜在慈善能量2015(Unleashingthe Potential of Philanthropy in China, 2015)”的联合国发展项目(简称UNDP)表明,2014年慈善事业对中国GDP的贡献比例仅为0.17%,而在美国该比例则为12%。
中国与美国在慈善事业上的差距来源于以下几点。
第一, 中国的大多数财富还“太新”——他们还不能与代代相传根基稳固的洛克菲勒(Rockefellers)或吉百利(Cadburys)家族相媲美。与西方相比,中国许多亿万富翁的产业还太过年轻,这些产业大多只有40到50年的历史,还并未建立起慈善的理念。
第二, 中国并没有能够支持私人慈善事业的完备管理体系。大多数慈善活动都是由政府或半政府组织发起。如果私人公司或是个人想要建立慈善基金,需要经受惊人之多的繁文缛节,还要遵守各种不切实际的规章制度。并且,不公开不透明以及其它一些高层丑闻给公众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中国的慈善机构不值得信赖。为改善现有的窘况,中国政府今年初公布施行新的规章制度,但是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第三, 中国相对较少的慈善行为不仅仅只归咎于其经济情况。缅甸在2015CAF贡献指榜上名列榜首,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斯里兰卡以及肯尼亚也都排在前20名。
第四, 据个人的经验来看,中美之间的慈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与西方对于财富的态度大相径庭。西方国家中的多数企业家将自己看成是财富的管理者,而中国企业家却将自己看作是财富的主人。中国企业家看待慈善与其它盈利活动一样,如果他们做出了捐赠,那么他们就希望在投资方面获得一些回报或是得到其它一些有形的回报。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中国企业家将做慈善当做是打通政府关系的工具,并会在不久的将来要求给自己的企业减税或是给予政策上的优待。
香港《南华早报》近来将中国与美国前10名的慈善家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大多数中国慈善家是因房地产项目而发了大财,并且他们的捐赠是多以公司的名义进行而不是以其个人名义进行。这也表明,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很少会向公众公布其具体的捐赠数目。
但是,我们也逐渐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家对于慈善事业的态度的转变。UNDP的报告中指出,在2009年到2014年之间,慈善捐赠数额有了66%的增长。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2014年在美上市之前,其董事长马云宣布建立两项慈善基金,资金由其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来提供。
尽管潜力无限,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中国的企业家需要重新思考他们对于财富的态度,以及应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财富。他们应该想一想,慈善仅仅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工具还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目标。他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家族式的慈善理念。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让自己的事业经久不衰,让慈善的精神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