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仍是个案

2014年02月17日 05:21    来源:人民日报

   两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召集一批企业领袖举行“内包就业”峰会。此后,制造业“回流”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美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线搬回美国,外国企业在美投资制造业等报道时有耳闻,但仍是个别现象。外包出去的制造业和就业,并不可能大规模回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21世纪的制造业已非传统的“血汗工厂”概念,在变革和创新的竞争中,美国制造业迎来复兴是可能的。

  “回流”一词包含此消彼长、你赢我输的意味。鉴于中国是“世界工厂”,人们谈及制造业的“回流”总是绕不开中国。其实,中美制造业绝非零和关系。笔者接触过的美国企业家均表示,增加在美国的投资,绝不是放弃中国。事实上,没有哪家企业不把目光紧盯着中国庞大的市场,福特汽车便是一例。该公司把一些生产线搬回美国本土,受到奥巴马总统的点名表扬,但它近年也在中国大举扩大投资。随着内需的增长,跨国企业“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看好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人,一大理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涨。真实情况如何呢?的确,由于中国工资水平上涨,美国工资长期停滞,中美劳动力成本差距在缩小。但一位中国企业家在美国考察一圈后告诉笔者,美国的工资水平目前仍是中国的6倍,除了机械化程度高的制造业外,一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可能迁到美国。

  伴随经济条件变化,一些制造商开始对供应链及生产环节进行全盘再评估,比如考虑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供应链、产品创新和质量控制等因素,进而决定在全球的生产布局。在这个过程中,不难找出一些美国企业把部分生产线搬回本土的案例,但这般“回流”,并非普遍案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国制造业的外迁经历了几十年,这种趋势一时难以逆转。

  今天的制造业处在大变革之中。未来,制造业在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变化,这或将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一次重生的机会。比如,机器人技术廉价却具有高度自动适配能力,它正在让制造业对劳动力成本变得不那么敏感;又如,3D打印技术使生产单件产品的成本与批量生产一样便宜,大大削弱了规模经济效应;再如,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模式,大大缩短了从产品创新到生产的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未来的制造业版图可能主要由小企业组成,由于它们无力独自培训工人、完成新产品的商业化以及获得融资,因此政府如何填补制造业“生态系统”的漏洞,可能比简单地给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更重要。美国联邦政府和一些州政府扶持建立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要搭建这样的生态系统。

  所谓的美国制造业“回流”并不可怕,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可怕的是在孕育制造业革命的过程中,跟不上变革和创新的步伐。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环球公司

中英合作催热地产投

   4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率领的庞大代表团结束了对中国...

中国国际救援队挖掘

    1月16日,在海地太子港,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