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何暴增?


2020年03月30日 02:34    来源:侨报网


加州病人在医院检查。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截至29日晚7时,全美确诊病例达到142068例,死亡2487例。美国不仅是全球确诊病例总数最多的国家,也是过去一周中全球新增病例数目最多的国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美国在过去几周中确诊病例数飙升?


       检测、检测、再检测


       检测量增加是美国病例数迅猛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统特朗普26日曾在白宫发布会上表示,确诊病例的迅速增加要“归功”于病毒检测工作。截至3月28日,检测人数已达73.57万人。


       综合彭博社、上海第一财经、青岛《半岛都市报》报道,此前,检测不足的问题一直饱受美国民众诟病。近来,美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增加检测量、缩短检测时间。比如,疾控中心放宽了检测标准,此前只有具有严重呼吸道疾病和明确病毒暴露史或相关旅行史的病人才有资格进行检测,现在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接受检测。


       1月下旬,在美国出现二次传播前,CDC制定的指南中,只有“出现新冠相关症状、有过武汉旅行史或与确诊病例接触过”者才能进行检测。


       2月28日,CDC将需要被检测的旅行史范围扩大至中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和韩国。同时,无论旅行史、出现严重呼吸道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也被含括在内。


       2月29日,美国出现首例死亡病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开始允许学院型医院的实验室研发并使用自己的检测盒。截至3月1日,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主任贝克尔(Scott Becker)称,有40多个公共卫生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3月5日,疾控中心再次放宽标准,称任何出现症状者在医生认为必要的情况下皆可进行检查。截至3月7日,全美有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增加到100多个。


       3月12日,CDC最后一次更新检测标准,建议免疫力低下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应被优先考虑进行检测。在逐步放宽检测限制的情况下,冰山开始浮出水面。


       截至3月28日,全美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的人数为73.57万人,其中纽约州15.6万人,该州检测出的阳性病例为52318人,占全美确诊总数的42.65%。


       与此同时,更多快速检测技术出台。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分子诊断产品供应商Cepheid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可在45分钟内得出结果;另一种即将获批的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的检测技术可在5分钟内得到结果。


       其他公司也正在推出更快的检测系统。


       防控滞后


       除了检测量提高,隔离措施执行不力也是导致美国病例快速上升的一大因素。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在许多地方推行“扩大社交距离”的政策步伐迟缓。在较早实施这一举措的地区,比如华盛顿州,病例上升的速度已经开始放缓,这表明其他正在采取类似措施的州有可能看到同样的效果。


       “美国病例数快速位列全球之首,表明美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并没有做足准备,无论是病毒检测,强制执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还是认真对待病毒感染等方面,都做得不够。”爱荷华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说。


       此外,防控措施实施的时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效果。


       斯库利称,以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为例,两个州3月6日的病例数相当,但肯塔基州6日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随即采取防控行动,而田纳西州则拖延数天才开始推行类似措施。至3月14日,田纳西州的病例数为肯塔基州的5倍之多。


       “美国政府如果能更早开展广泛的病毒检测,完善医疗监测系统,提早着手医院、病床等准备工作以及口罩、呼吸机等防护设备的应急生产,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这样的艰难境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杰弗里·莱维说。


       为应对不断升级的疫情,联邦政府和各州已陆续出台一系列加强版防疫措施。特朗普13日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白宫16日以总统名义发布了公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指南,许多州政府宣布了“居家令”,以降低社区传播风险。但由于不同州制定的防疫措施力度不一,加之民众对政府前期应对不力的不满情绪,因此相关防疫措施能否执行到位还很难说。


       随着病例的持续增多,美国医疗系统将承受巨大压力。防护用品的严重不足,会加重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医院病床位、重症监护室和呼吸机的不足,使抢救病人遭遇瓶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