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渐行渐近 美国学者称需要强劲货币


2015年06月08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加利·克莱德·霍夫鲍尔

  “我们达成完全一致意见,原则上愿意这么做,以及必须先审查技术性条件,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没有政治分歧。”5月29日,主持七国集团(G7)会议的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表示(G7)财经首脑达成一致,愿接受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篮子。这意味着,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又扫除了一大“障碍”,人民币国际化也再度提速。

  当媒体们都在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行渐近而拍手叫好之时,有一些人却愿意从更加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克莱德·霍夫鲍尔(Gary Clyde Hufbauer)便是这样一位学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人民币还没有真正的国际化,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美国著名的非营利、无党派经济智库专家,霍夫鲍尔的观点客观理性。在他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各国官方储备量较弱

  遇见霍夫鲍尔是在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简称SIIFC)、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SIIFC国际论坛“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上。这位美国著名学者对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的研究深入程度着实不逊色于中国本土学者。

  出于对中国经济的了解,霍夫鲍尔悉数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好似亲身经历。自2009年中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快也令这位美国专家不由地“点赞”。

  仅仅从2014年来看,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快速增加,并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此外,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蓬勃发展,人民币离岸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央行决定将人民币纳入其储备资产。

  2014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的支付金额增长高达20.3%,明显高于同期其他货币支付金额增长的14.9%,并超过加拿大元和澳元,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名列第五,仅居日元、英镑、欧元和美元之后。而2013年1月,人民币在该项排名中仅列第13位。

  如今,中国在15个国际金融中心指定了人民币清算行。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0多家外国央行签署了总额逾2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而不久的将来,人民币还将加入SDR,这将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让人民币更快成为储备货币,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和贸易商接受和使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肯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这些成果的同时,霍夫鲍尔还是撒上了一些理智的“冷水”。

  “我们发现,全球60%的央行都是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之后20%是以欧元的形式储备,5%左右以英镑的形式作为官方货币储备,之后是日元,而人民币的份额却相对较弱。”霍夫鲍尔表示,尽管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用于贸易融资的第二大货币、国际支付的第五大货币,但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方面,与中国经济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尚不匹配,这也是下一步所需要努力的。

  可喜的是,如今,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交易和官方外汇储备中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有超过60个国家央行的外汇储备持有人民币。

  稳定全球金融

  “在南非、日本、甚至美国,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简直就是一场梦。这是因为资本系统背负着太多的价值了,而从过去几百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系统是非常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几乎每隔十年、二十年,就会有一场非常大的金融危机产生。”回忆起亲身经历过的金融危机,霍夫鲍尔感慨不已,“金融危机未来还会发生,而当它发生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强劲的货币帮助世界金融体系离开经济大萧条。”

  发表这样一段观点,霍夫鲍尔的意图正是强调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成为各国官方储备货币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大萧条未来还是会出现,但希望当危机出现时,经济萧条的程度有所减轻,所以我们需要有央行和国际金融机构来帮助这些世界上的经济弱国,脱离经济危机的沼泽。”霍夫鲍尔如此强调道。

  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储备体系的不足。尽管新兴经济体已经积累较大的外汇储备并加强了金融监管,他们仍然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这些冲击主要来自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他们最近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且,当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新兴经济体将再次遭受冲击。

  这种持续的脆弱性反映了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失败。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发展多元货币体系。然而,中国人民币试图在2010年加入货币篮子失败,因为人民币还不可“自由兑换”。

  自那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增加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以及跨境金融投资的使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4家人民币清算银行。2014年,沪港通启动刺激跨境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还与28家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包括巴西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

  今年,中国的决策者发出金融进一步自由化的信号,消除国内银行存款利率限制,让海外机构投资者更容易进场。中国央行还可能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那么,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对中国经济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霍夫鲍尔对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你是一个百万富翁,拿着10万元人民币,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这样的投资组合或许会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而对公司亦是如此。霍夫鲍尔认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就会为一些公司的法治结构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去重建、去改革。

  增加货币互换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市场上也出现了这样一些担忧的声音: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国际化带来潜在不稳定的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引发汇率迅速升值。

  对于这样的担忧,霍夫鲍尔表示理解,因为利率自由化的确有可能带来很多的灾难,但他认为中国也不必过分担忧。

  “大国利率自由化的经验是,利率浮动不会特别大,并且利率的自由会帮助经济适应国内出现的状况。”霍夫鲍尔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现状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霍夫鲍尔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希望中国央行可以增加货币互换数量,延长到期时间。”

  在经济危机期间,由于担心对手方财务状况,银行不愿意借钱给其他银行,这就提升了借贷成本。一国央行可以给本国银行提供本币贷款,从而降低借贷成本;但外币贷款却不能如此操作,因为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为了解决外币供给问题,发达国家央行之间同意进行货币互换。

  而所谓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协议,约定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一方可以用一定数量的本币交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换回本币,资金使用方同时支付相应利息。

  在霍夫鲍尔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配额在金融危机发生之际是很难起到“救命”作用的,世界需要更多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便是这样一个强力的央行。

  随着人民币朝国际储备货币方向发展,中国在货币互换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大,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持续增加。自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31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未来中国央行必须准备好增加货币互换量,不光增加一点,而且要增加很多,必须要延长到期时间,30天、20天,不够。可能需要几年的到期时间。”霍夫鲍尔强调指出。

  另一方面,霍夫鲍尔还建议中国可以采取推动交叉上市的方式,让人民币在更广泛的资本市场间流动。

  所谓交叉上市就是同一个公司能够在上海、法兰克福、东京上市。“如今,纽交所已经实现75%的上市公司交叉上市,各个国家可以在本地的交易所里买到它们的股票。纳斯达克市场也实现了大约60%的交叉上市。而上海这个数字却低于10%,未来显然有更大的上升空间。”霍夫鲍尔表示,希望未来上海市场有更多的公司去交叉上市,同时还能看到他国或地区市场的公司也能在上海交叉上市。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