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劲刮降息风 货币战争一触即发


2015年02月08日 05: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全球央行最近疯狂开启了货币宽松的模式。欧洲央行祭出万亿QE大旗,加拿大、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国央行纷纷以降息作为回应,英国、日本等央行则释放进一步宽松信号,全球货币战争再度一触即发

  加拿大降息、丹麦降息、澳大利亚降息、俄罗斯降息……在欧洲央行激进的货币宽松决定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鸽派阵营。不过几个月时间,全球多个地方纷纷调整降息,其行动的原因纷纷剑指强美元的压力、通缩风险或经济低迷。

  央行跟风降息

  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掀起一波降息狂潮。仅仅在1月,全球就有至少9家央行放松政策,包括欧洲央行、瑞士、加拿大、丹麦、印度、新加坡等主要经济体先后采取意外行动。

  1月15日,印度央行意外宣布降息,将回购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至7.75%。这是该行在近两年时间内首次下调关键贷款利率,降息旨在帮助刺激印度的经济增长。

  随后,加拿大央行1月21日宣布将指标利率从1%降至0.75%,结束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利率稳定期。该央行暗示,需要降息来防范金融动荡和通胀回落的风险。

  1月28日,新加坡金管局降低货币政策区间的坡度,自2011年10月以来首度放宽政策,成为又一个为对抗通缩压力及经济增长放缓而果断行动的央行。

  紧接着,1月29日,丹麦央行宣布将存款利率从-0.35%降至-0.5%,维持贷款利率在0.05%不变。路透社消息显示,这是丹麦央行两周内第三次降息,此前该央行进行市场干预,力图将丹麦克朗兑欧元汇率控制在窄幅区间内。

  除此之外,土耳其、罗马尼亚、秘鲁也都加入降息大军,而新西兰央行也暗示做好降息准备。

  进入2月后,降息的风潮继续蔓延。2月3日,澳大利亚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降低25个基点,降至2.25%的新低。《金融时报》称,此次把先前2.5%的基准利率降得更低,是澳央行在18个月来首次降息。

  澳大利亚央行此次行动格外令人关注。《华尔街日报》称,澳大利亚央行曾在2014年底向市场暗示:利率稳定很可能是2015年的主题之一,因为利率稳定有助于增强企业信心,并在矿业投资热潮退去之际帮助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一次降息意味着澳大利亚央行的政策立场发生重大转折。

  根据彭博社报道,由于1月份中国制造业出现两年多来首次萎缩,中国央行加入最近一轮全球货币宽松大潮的压力大增。“综合起来看,1月份的初步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随着A股牛市失去动能,央行做好了进一步宽松的准备。”彭博预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央行可能再次降息。

  凸显急迫性

  路透社报道称,全球央行最近流行降息或压低资金成本。这股趋势与当前全球经济情况相衬。

  路透社称,这股货币行动主义之所以兴起,很容易为人所理解。放眼全球,通胀下滑情况比比皆是,大宗商品大跌只能说是肇因之一。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乏力,迫使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政策的压力增加。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在1990至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而2014年该数值约为3.9%。即便是在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物价压力也大多呈下行方向,在1990年至2013年之间平均年通胀率为2.3%,2014年为1.7%。

  路透社认为,央行官员看见了一个简单模式。经济活动疲弱使薪资受抑制,而薪资不涨,物价就很难涨得动。同时,尽管少有央行公开表态,但其实央行普遍喜欢见到货币宽松政策极为好用的副产品——本币汇率贬值。

  本币贬值有利于提振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因为本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路透社还分析认为,澳大利亚央行降息更是凸显亚太地区需要降低借贷成本的急迫性。在不到一个月内,继印度和新加坡之后,这是亚太地区第三次有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性的通缩问题已蔓延至亚洲。从悉尼到首尔,实质GDP增长率下降及经通胀调整后的实质利率上升已成为首要问题。该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如今已落后于平均实质借款成本。对投资者而言,当拿来和改善中的美国经济相比时,亚洲的相对吸引力正在急速消退中。

  除日本外的亚洲决策者,为了像今天这样的局面,已经储备了大量的货币政策药方。如今是拿出来用的时候了。当美国消费者更自在地把钱花在进口商品时,亚太地区或许能重拾部分失去的活力。

  路透社也指出,连外界普遍预期将升息的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都可能被这股跟风扫到而推迟升息。

  在英国,风向已经出现转变。英国央行1月会议中,有两位原先呼吁应立即收紧政策的委员转而投票赞成维持当前的低利率。而美联储1月底承诺,至少在年中之前都将把短期利率保持在近零水平。

  副作用明显

  但降息并非“无毒无副作用”的良药。路透社指出,较低的利率也有副作用,将会让房地产市场更加火热,澳大利亚一些城市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当局需要采取宏观审慎政策,对借款者和放款者进行调控来让房市降温。

  《华尔街日报》还称,降息导致的本币贬值也会加大汇率战风险。

  彭博社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轮番降息其中的风险是,各国为了争夺全球贸易市场的份额而导致竞争性货币贬值。

  缘于各种“突然”的货币政策,欧元、加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均处于竞相贬值的状态。以欧元为例,欧版QE政策出台后,欧元曾一度大幅贬值,而紧随其后的希腊大选结果公布,更是让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10的近11年来新低。而在1月的最后一周,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5个交易日中,竟出现了4次“逼近跌停”。

  拥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警告称,全球流动性如此大幅增加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美元崩盘、金价飙涨和法定货币的消亡。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鲁比尼发文批评,这类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只是“虚拟经济学家和市场黑客”,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基础经济学的知识”。

  鲁比尼主张,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无法防止通缩,其部分原因是这类政策试图让货币贬值,以便改善出口和提高通胀。不过,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推出QE的国家只能出口通缩和衰退给其他经济体。

  他认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必须配合暂时性的财政刺激政策(如增加基础建设投资等),但此时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只祭出非传统货币政策,这也注定该政策难逃失败的命运。

  而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兼CEO雷·达里奥在近日指出,央行的“降息、增债”超级循环已经达到极限,利差已经被压缩到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失效的地步。他说,全球经济目前跟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政时期类似,当时美元汇率劲扬,使得许多发行美元计价债券的企业尝到苦头,但现在跟当时有所不同,目前已经没有降息的空间了。

  达里奥说,现在是央行丧失进一步宽松能力的新时代,欧洲目前就是处在一个无助的困境、阳春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可能已经失效,接下来可能得考虑直接印钱给政府花。

  《时代》杂志也报道称,欧版QE造成的金融现象只是治标,并未根本改善欧洲各国的结构性问题,如同美版QE斥资4万亿美元只推升股债市场,但却没有解决贫富不均、中产阶级就业机会减少、工资增长停滞和劳动参与率徘徊历史低位等核心问题一样。

  《金融时报》则认为,油价下跌恐衍生消费紧缩等第二轮效应,欧洲等地央行强力宽松防范通缩风险,是合理政策回应,但土耳其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不顾通胀偏高也加入宽松,实在说不过去。《金融时报》提醒,新兴市场国家央行最好保留一些政策,以应对下半年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流动性紧张。(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