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母公司+美最大军火商=即将爆发的万亿新产业


2013年12月12日 04:35    来源:中国青年网

      华彬歌剧院内流光溢彩,“胡润百富榜”第四富豪含笑而立。

  这位富豪名叫严彬,对于他来说,今天(2013年10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此之前,虽凭借着500亿元的个人资产在“2012胡润百富榜”中高居第四,然而与榜上位列前三的娃哈哈宗庆后、万达王健林以及百度李彦宏相比,华彬集团创始人严彬似乎知名度并不高。

  除了行事低调之外,缺乏强势的产业或许正是其知名度与个人资产不相匹配的重要原因——尽管严彬麾下拥有快速消费品、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地产、航空、海工、矿产及能源、金融等十大产业,可是在这其中也只有红牛饮料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严彬知道,如果一切顺利,从华彬集团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式签约的这天起, 红牛饮料在华彬集团旗下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必将不复存在。“我们新的产业未来三到五年就将超过红牛!”他掷地有声的说道。看得出,其志在新产业中再造一个“红牛”,而联手洛克希德马丁这家美国最大的军火商无疑给了他更多的信心。

  含笑而立的同时,严彬将目光投向了前方不远处的华彬集团副总裁刘少华,后者曾任美国先锋钻井公司的中国区总代理。三十多年来,先锋钻井公司在设计、监造和运营海工项目等方面积累了众多的技术和经验,进而在业内赢得了知名度。2010年8月,美国诺贝尔钻井集团收购了先锋钻井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而其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则在刘少华的带领下于2011年3月被严彬招入麾下。此次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作也正是由刘少华全权负责。

  “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我相信我们会获得成功。”刘少华自信的说道,“我们将培育出一个规模高达万亿美元的新产业!”

  刘少华口中的万亿美元新产业是什么?双方将如何去引爆这个产业?其他为数众多的企业又该如何去分一杯羹呢?

  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偶然牵手

  “不好意思,我必须走了,我要去参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个会议。”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略带歉意的对刘少华说。这是发生在17个月前的一幕,因为工作的需要,刘少华访问了石定寰。

  聊得兴起却不能尽兴,刘少华多少感到一丝遗憾。“这家企业就海洋温差发电项目正在中国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要不你也一起去吧,我们边走边聊?” 石定寰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随即问道。

  刘少华及其团队加盟华彬集团后,华彬集团随即高调杀入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并且由刘少华任负责人。除此之外,刘少华还是华彬集团战略投资部门的成员之一,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在全世界搜寻潜在的投资项目。因此,听石定寰如是问道,对市场和投资颇为敏感的刘少华随即答应一同前往会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负责人。

  石定寰口中的海洋温差发电是指利用海洋表层和深层海水间存在的温差进行发电。就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地球70%的表面是海洋。在现有技术的估算下,海洋中蕴藏的太阳能、可燃冰、石油、煤炭等资源要远远多于陆地。在陆地能源日趋紧缺的背景下,几十年来,科学家和企业家们从未放弃向海洋进军的尝试。

  与传统发电技术相比,海洋温差发电具有零排放、无原材料消耗、稳定性强等诸多优势,因此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诸多尝试中颇受瞩目和期待的一种。其基本原理也很简单:海洋表层的温海水在热交换器内将热量传给低沸点的丙烷、氨等物质,使之蒸发产生蒸汽,进而推动汽轮机做功产生电力。而丙烷、氨等蒸汽随后被深层的海水冷却、重新变成液体,进而可以循环往复。

  其实,早在130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利用海洋温差来发电的设想,之后近百年更是有为数众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对此的研究中。有了前人的努力和成果,可以说近些年来利用海洋温差发电在技术上几乎没有了瓶颈。然而,受困于综合成本过高,海洋温差发电的商业化之路却走的极为艰难。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成功的商业化案例。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上持续了36年时间,旨在解决成本过高的难题。大约三年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认为在其掌握的技术下,海洋温差发电已经有了商业化的可行性。然而,由于页岩气革命等原因,北美的平均度电成本要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选择在北美、由自己出巨资进行商业化实验,风险无疑会很大。

  于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来到了中国。在这里,环境问题已经招致了公众的不满。政府为了摆脱对火力发电(煤炭)的依赖,每年会给予新能源发电不少的补贴,以促进其发展。在刘少华听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意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前,其已经与中国一石油巨头洽谈了一年之久。

  那一天,刘少华陪同石定寰会晤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相关人员,并初步知晓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计划。归来后不久,刘少华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严彬。后者随后在华彬集团内部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而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华彬集团有人才和资金、中国有政策和需求,且在装备制造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因此,这个项目华彬集团要争取!

  彼时彼刻,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上述石油巨头洽谈合作长达一年之久却仍然没有太多的进展,“心灰意冷”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有了寻找新合作伙伴的愿望。

  华彬集团有情,洛克希德马丁有愿。按理说,双方似乎应该一拍即合。然而,商业总是要比爱情现实一些,也总是要“好事多磨”。由于在这一前沿性的领域缺少参照案例,包括知识产权、合作分工、利益分配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反复沟通。因此,从双方初次沟通到最终签约,前后竟历时长达17个月。“期间我多次飞往美国,跨洋电话更是数不胜数!”刘少华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双方就两个方面争论最多。其一是知识产权问题。按照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初的想法,华彬集团只需提供资金,而不享有知识产权。其二,供应商的选择问题。洛克希德马丁一度对“中国制造”的质量不放心、坚持要求在美国企业中挑选供应商。

  由于该项目投资额巨大、此前也没有先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寻找投资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规避吃“第一口螃蟹”的风险。本着风险与潜在收益对等的原则,华彬集团坚持要求享有相关的知识产权。

  另外,正如刘少华所言:“整个温差电站项目中所需要的平台、起重设备、电气设备、防锈管道、发电装置、热交换机、冷凝器、透平机等设备中国都能制造。而且,中国的工程设计能力也很强,只要把理念和要求告诉设计公司,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来,同时效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华彬集团坚持要求只要“中国制造符合要求,就都采用中国的设备”。

  万亿宏图

  伴随着双方的最终签约,所有争议也都尘埃落定:双方将共享知识产权、“天下”被一分为二,中国及东南亚海域被划为华彬集团的战略版图内,其它地区则为洛克希德马丁所有;只要中国制造符合要求,就都采用中国的设备;在洛克希德马丁的战略版图内,华彬集团将成为其独家设备总包商……

  至此,在刘少华的视界中,一个万亿美元的大产业正欲升腾而起。而我们或许也可以在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中窥探一二。

  双方首个海洋温差电站的装机量为10MW,总投资预算为2亿美元。按照华彬集团的预计,未来该电站的度电成本可以降低到0.1美元以下。由于这一价格低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工业用电价格,如果华彬集团的预期能够成真,该电站的商业化前景无疑将颇为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几年前有日本企业也计划建设装机量为10MW的海洋温差电站,而当时其评估出的投资预算却高达5亿美元。最终,这家日本企业也不得不因投资额过大、风险过高而搁置投资。另外,据刘少华介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初对这一10MW海洋温差电站的预算也高达4亿美元。

  那么,华彬集团缘何能够将投资预算降低到2亿美元呢?

  “我们造价低很大部分正是受益于中国的低制造成本。” 刘少华说道:“在美国一个温差电站的半潜平台报价是2亿美元,而中国只需要四分之一。” 另外,除了装备制造上可以节约成本,在商业模式和选址上华彬集团亦有创新,进而提高了商业化的潜在成功率。

  比如说,华彬集团计划在海南岛附近的一座小岛上建造一个高端度假村。届时作为配套,该发电项目就可以为度假村提供电力。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商业化的可行性,华彬集团还计划充分开发海洋温差发电项目带来的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进而能够生产淡水、深海水营养价值极高,可以用来生产营养水,还可以用来养殖售价极高的海产品鱼类、电解水制造氢气、冷海水可以用于空调制冷……

  又比如说,海洋温差发电需要海平面和海底有20度的温差。如此一来,中国北方不少海域就被排除在外了。然而,华彬集团发现,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通常都有着为数众多的钢铁、能源和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热水。在过去,这些余热都被直接排放在海水中了。而华彬集团的研究发现,这些余热足够支撑在北方沿海建设海洋温差发电电站,成本进而也能够大幅度降低。

  据刘少华介绍,虽然最终的地点还没有完全敲定(已经选定了若干首个项目的候选地点),然而项目前期的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已有多家银行有意向为该项目提供融资服务、项目的概念设计工作已经展开,10个月后将转向工程设计、寻找和筛选供应商的工作也已经展开;保利协鑫等众多大企业欲和华彬集团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对应的营销工作也已经开始悄然推进:华彬集团已经与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长进行过会晤。这些为数众多的岛国过去多是从外国进口石油、柴油、煤炭等用来发电,度电成本高达3~4元。因此,它们对于海洋温差发电的态度十分积极。

  “一旦海洋温差发电商业化成功,所生产的电量将能达到全球现有所有用电量的两倍。”刘少华踌躇满志的说道:“我们将创造一个产业,一个可以达到万亿美元规模的产业!”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