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工智能正式开战,AI芯片成为导火索


2017年11月28日 02:56    来源:人工智能观察

       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美国一直是中国强有力的对手,虽然国内的企业争先抢夺市场,但对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超越美国,让中国重回世界霸主地位。




  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美国一直是中国强有力的对手,虽然国内的企业争先抢夺市场,但对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超越美国,让中国重回世界霸主地位。政府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目标最明确清晰的,便是在人工智能芯片的对决上,我国要在2030年超越美国市场,也就是超越芯片巨头:英伟达。


  中国新政策:全力支持AI芯片发展


  今年7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一项全面的新战略,其目标是:3年内赶上美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水平,2030年之前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国家。上个月,中国科技部发布了一份与其科研项目相关的文件,详细介绍了政府的计划。


  未来几个月政府会投入资金,并希望在2021研发出新的芯片来运行人工神经网络。今年8月,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获得了中国国家发展投资公司旗下一家投资基金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本月早些时候,寒武纪公布了两项服务器芯片,如果产品符合要求,就有可能在一些人工智能项目中取代英伟达芯片。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芯片行业更具竞争力。在试图培育出英特尔芯片及其他美国处理器替代产品的努力下,中国研发出了一些用于超级计算机的芯片,但还是没有在服务器和个人电脑上可以广泛使用的替代方案。


  比如,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提供商阿里巴巴依赖于英特尔和英伟达的芯片。在欧亚集团跟踪中国技术和相关政策的PaulTriolo说:“他们可能有志向,但是在设计芯片,建厂扩大规模时,中国人还是落后了数代。”


  困难重重:打不倒的英伟达,技术落后,外部阻拦


  在美国,虽然不乏互联网科技的巨头企业,但在AI芯片领域,英伟达早就能够达到一家独大的地位,许多创业公司甚至谷歌都对英伟达发起挑战,英伟达为人工智能项目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利润丰厚的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资于人工智能,英伟达的股票市值在过去3年里增长了10倍。目前,该公司也已开始为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芯片,并与丰田和沃尔沃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即便如此,明知在AI芯片领域很难跨越英伟达,但国内智能芯片企业仍在努力,今年10月,由百度的资深人士创办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HorizonRobotics)筹集了1亿美元的资金,深鉴科技(Deephi)则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投资。老牌电子设备制造商华为正在与寒武纪合作,为手机和其他设备提供人工智能芯片。


  虽然中国的计算机科学毕业生和机器学习研究论文比美国多,但这仍落后于先进的人工智能项目所需的高级技术。所以说,中国在实现人工智能和硬件梦想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另外,中国的芯片计划一直受到美国官员的阻挠。奥巴马在2016年12月阻止了中国基金对一家美国芯片公司的收购;今年9月,特朗普也废除了一项类似的协议。由于中国在该市场频频发力,最近美国更加严格了审核制度。



  未来,中国的机会在哪?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应该加速AI芯片布局。应该说AI时代的到来,给中国的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变局机会,无论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用AI芯片,还是正呈现出CPU与GPU融合的通用AI芯片领域,中国都有机会。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虽然政府很有兴趣,但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中,几乎没有一家可以直击英伟达的核心市场。初创公司地平线机器人和深鉴科技,以及规模更大的华为,更专注于芯片带来的人工智能功能。


  小编看来,中国对于人工智能芯片的应用市场是它的驱动因素。比如将人工智能芯片放入相机可以让它们自动识别人、物体或动作。


  谷歌最近对其使用了人工智能芯片的视频相机的图像识别能力进行了宣传,尽管这一能力被用于家庭快照的拍摄,而非监控。中国的芯片创业公司也在关注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或其他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使这项技术得到普及的方法是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出现了跨太平洋的竞争,但中美公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战线。我国政府支持的寒武纪正在获取硅谷芯片设计师Arteris的授权许可,用于连接芯片周围的数据。尽管英特尔有自己的芯片产品,但它还是对地平线机器人公司进行了1亿美元的投资,因为该公司正在开发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芯片。


  而在9月份,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布与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达成新的交易。虽然中国的人工智能还需在美国的硬件上使用一段时间,这就是目前的现实,但中国有人才、有资金,也有大量的创新团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AI芯片,未来大有机会。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