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诗社——被诗词唤醒的日子


2017年02月19日 06:36    来源:侨报网

大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如潮好评中落幕,随之而来的对于古诗词的热讨才刚刚开始。诗词大会甚至被赞让中华古诗词有“复兴”之势,其实在高校协会、社会团体、网络社群等各类诗社中,一直活跃着许多古诗词爱好者,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吟诵着诗和远方。古诗词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一直在国人的神经中悄然生辉。

大学诗社:将唱诵进行到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句。2007年4月2日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便以此得名。诗社以旋律来展现诗词,让诗词融入旋律,用吟唱的形式来传承中华古代诗词文化。

“吟唱的方式在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等台湾高校都很流行,我们最初是在一次表演活动中从台湾将这种方式引到大陆高校的。”现任南山诗社社长、北师大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邓尧比介绍道,得益于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孙永忠教授的帮助,诗社开辟了中国大陆高校的吟唱之路。目前,除孙永忠教授之外,北师大文学院康震教授和周云磊老师也一直担任诗社的指导老师。

前南山诗社社长、北师大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戴佩琪表示其最初参加南山的想法很简单,“身为中文系的学生,但对古诗词的兴趣不如现当代和外国文学浓厚,因此我想借吟唱提升自己对古诗词的兴趣。”加入诗社之后,她收获到的远不止最初的预想——首先,吟唱本身的曲调能增进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跟着古韵就如同进入了诗词所反映的时代。“此外,吟唱本身就需要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这促使我更多地从诗人的人生体验等方面去理解,才能吟诵得有味道。”

南山诗社致力于将古诗词用古代原有的形式再现出来,“我们吟唱的乐谱大多是古谱,成员们会辅以古筝、琵琶、竹笛等乐器伴奏。”邓尧比说,在演唱上,诗社在《碎金词谱》《九宫大成谱》等古谱及民间传统吟调的基础之上,借鉴了民歌、京剧、昆曲等传统形式。这样的吟诵方式容易让人感到十分脱俗,但它给诗社成员们的直接感受却是这样的:“就像在KTV唱歌一样,我们几个成员每次晚上开完组会回宿舍的路上,都会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很容易唱嗨了。”邓尧比说。

在进行专场准备时,诗社成员要对一首曲子进行至少一个月的细抠、排练。在此过程中,成员们不仅对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要通过旋律(即吟唱的一些复沓、停顿、重唱等)来强化理解、加深共鸣。“比如在唱诗社的保留曲目《诗经•小雅•蓼莪》时,我们在舞台上唱完都泪流满面了。”戴佩琪介绍道,这首曲子传达的是子女无法报答父母恩德的悔恨。作为在异乡拼搏的学子,诗社成员们在学这首歌时都难免思念家中父母。

2017年,南山诗社已经走入了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过往的十年间,南山诗社一方面将自身的特色继续延续下去,并产生了新的创作;另一方面,它也尽可能地将触角延伸至优势领域,以传递中华古诗词的力量。依托于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南山诗社将其特色的唱诵方式融入到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堂。“目前,我们和北京市35中、日坛中学等学校都进行了合作,给他们的初高中生开设关于诗歌唱诵的选修课,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邓尧比表示,甚至是许多中小学老师到北师大进修时,诗社也会给他们介绍“古诗词吟唱教学法”。

诗社成立八周年时,成员们共同创作并表演了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这是南山第一次尝试将吟唱与戏剧结合。后续诗社还做了‘小李白’的文化纪念品,这成为了文学院的吉祥物。目前,南山诗社正在筹备一个新的吟唱剧,预计将于5月份面世。“我们将这个诗社定位为一个火苗,这是一个能将诗词吟诵展现给大家的火苗,希望古诗词的‘吟哦’这个概念不要式微下去。”邓尧比说道。

诗词学会:汇聚五大洲的中华诗词爱好者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也在传统的诗词类社会团体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如今,诗词大会成为了中华诗词学会成员一谈起就兴奋的引爆点。然而,真正爱好古诗词的人并非完全仅跟着电视节目的“起哄”,而是默默地坚持热爱和创作。

“2002、2003年时,每年大约有300至400人入会。而如今,仅2016年一年,就已经有2200多人成为了诗词学会的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的工作人员申先生介绍道,除了中国大陆各个省份的成员之外,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也是中华诗词学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第五届华夏诗词奖颁奖大会暨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在广东惠州举办时,来自世界五大洲的中华诗词爱好者都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了。”申先生说。

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成员中最小的年仅12岁,年纪最大的成员则是95岁的张世藻老人。来自浙江的袁天健和来自上海的欧阳田融分别出生于2004年的10月和11月。“读书时节泛秋光,父子同登国学堂。平日相争爹作主,今朝吟诵我争强。”这是欧阳田融在申请入会时提交的一首原创诗词《父子同学》。作品在符合中国古诗的格律要求基础上,反映出了一名小学生用精简词句记录身边事的功底。

而张世藻老人1946年就开始在铁路系统工作,直至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欢声雷动彩霞幻,潮涌旌旗浦岸春。”这是张老记录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晚会的律诗其中一句。尽管岁臻耄耋,曾出版并发表过诸多诗词作品的张老依然研习韵律,并申请成为了中华诗词学会的一员。

凤女士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如今她还出版了自己的原创诗词集。“1968年时,我从北京被下放到山西做‘知青’。”凤女士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要做苦力活,精神生活中只有靠背诵毛主席诗词来填满。”正是因为年轻时背诵的毛泽东诗词陪伴了她从1968年到1980年这段“知青”生涯,也正是由于年轻时打下的牢固“基础”,凤女士在回到北京后仍保持着自己这份热爱。直至退休以后,凤女士开始将自己的日常心情沉淀到了古诗词的创作之中。如今,她一年可以积累到200多篇的创作,“出版自己的诗集,更多的是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总结,毕竟写诗主要记录的是我平常的感触、心情” 。

如今,主打古诗词创作的中华诗词学会已连续举办了13届针对年轻人的“青春诗会”,每年报名的年轻诗词爱好者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增长到了数百人。根据学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中华诗词之市(州)”20个,“中华诗词之乡”238个。随着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大众对古诗词热情传播,学会也重新开始探索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的新天地。

网络社群:有感而发即兴唱和

豆瓣小组“每天一首古典诗词”创建于2011年2月1日。“我建立读诗小组的想法源于另一个读书小组——‘读三国志’。因为我自己喜欢读诗词,于是也想建立一个类似的小组安安静静地读诗背诗、做笔记,如果有三五朋友讨论当然更好。”小组创建者豆瓣用户“盈蝶”说。

据其介绍,创建之初的半年内成员并不多,但如今小组成员已超过了十万人——“这是当初完全没想到的”。“盈蝶”认为喜欢诗词的人很多,而这个小组主要是阅读背诵和交流诗词为主,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因此会比较吸引人。

比较有趣的是,在网络社群中,成员对诗词的有感而发能即时“唱和”,并跨越空间时间限制得到激发。“有时候大家读着背着不经意就开始写了,虽没太注意格律,但也给背诵增添了不少乐趣。”“盈蝶”说道,一次她正读纳兰性德的词《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 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一位组员回复道:“烟雨繁花各幽幽,一双红豆携泪流。春尽人去酹石尤,桃叶扁舟两处愁。长空对碧水,而后,佳人不复求。” “盈蝶”一看乐了,就回:“一帘烟雨落花幽,一双红豆泪自流。一卮芳酒春已尽,一种烟波两处愁。明月对孤舟,笑问,相思几时休?”就这样,成员们“玩”了起来了——“烟雨落尽晴光幽,一双红豆任泪流。两相遥遥万里友,题诗互诉各处愁。琼花伴玉树,常言,知音最难求。”“繁花落尽雨幽幽,闲数红豆泪暗流。曾道无人愁似我,今夜有人似我愁。举杯邀明月,同饮,不醉不罢休!”……

小组建立前期,“盈蝶”组织过名为“看尽大千花世界”的活动,鼓励组员收集带“花”字的七字诗句。之后,组员们也自发组织过类似的活动,比如 “用一句诗描述最美的爱情”“你最喜爱的魏晋诗歌” “搜集描写古长安的诗词” “红楼诗词最爱哪首” “适合在春天欣赏的诗词”等等。与南山诗社相仿的是,小组成员们将古诗词同诉诸人体某一观感的方式联结,他们想用图片来激发古诗词新的诠释。在小组中,有组员发布了透过玻璃窗看雨中柳树的照片,发起成员配诗活动。

如果说受制于平台的局限,豆瓣诗词小组的用户群相对 “非主流”,那么“诗词中国”客户端的诞生,则是让互联网用户开辟了基于诗词的社交新天地。这一由中华书局“诗词中国”组委会自主开发的APP,号称功能强大堪比天涯社区。以诗会友的“诗词大全”手机应用汇集了151个诗词独创的应用场景搜索,还包含话题发起、个性化诗笺制作等时下流行的社交功能。自2014年9月上线后,这一应用的市场下载量突破了2000万,活跃用户突破360万。

对于网络诗词社群而言,最主要的困扰莫过于各种广告及各种不符合小组主题的内容带来的困扰,管理员通常都要花费许多时间去清理无关信息。不过,出于对个人兴趣和同道中人的渴望,创建者们也希望如今诗词重回大众视野之后,在未来会有更多忠诚于诗词的组员能一同管理小组,让诗社更清爽地“活”着。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