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的“摆渡人”


2017年02月10日 09: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 贞



  “今年元旦,我带的班级里一位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小姑娘,请我去她家过节。她的父母都不在家,她自己像个当家人一样,亲手给我做了一顿饭。”24岁的赵一蓉正在广东汕头红场希望小学做支教教师,“这顿饭也是我在支教过程中收获的众多感动之一。饭很朴素,但在我看来又极丰盛。”


  与赵一蓉同龄,正在云南保山漭水初中支教的康瑜说得更为直接,“我得到的远远超过付出的。”这位长黑发、大眼睛的可爱女生不久前刚过完生日,那天,她收到了一整盒学生们写给她的祝福纸条。“我特别希望每个老师都像你一样”,她的学生写道。康瑜把这些纸条拍照发了朋友圈,而最中间的那张照片,是她和20多个孩子笑逐颜开的大合影。


  赵一蓉与康瑜都是通过“美丽中国”公益项目成为了志愿者,来到了中国乡村支教。数据显示,2015年时中国青年志愿者数量已超过4000万。同年,赵一蓉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放弃了在洛杉矶工作机会;康瑜在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前夕,放弃了保研资格与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而最终,她们都选择了花费两年时间留在乡村支教,这样的决定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很是不同。


  赵一蓉说,自己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曾辅修东亚研究,在学习中惊觉自己了解的“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原来中国的广大农村有不一样的世界”,她决定回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从在美国学校里听到宣讲会,到最后决定加入,我只用了2个月。”


  与赵一蓉不同,康瑜的决定挣扎了一年多。她曾试图做其他选择,但一切都不如做公益事业令她快乐。“公益对我来说像是空气”,“下决心后就像按下了一个人生重置的按钮,当时就觉得,我自由了。”也许因为经历过动摇,所以不同于有的人做志愿工作是出于一时热血,康瑜十分理智,也清楚自己的本心。“很怕别人夸奖,因为对我来说,我只是选择了我热爱的工作而已。这是我经过很久思考后主动选择的人生道路。”外人常会感叹做公益的人“真高尚”,但康瑜却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选择去支教,是因为这里可以发挥我的比较优势。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和小朋友相处,所以能做好这份工作。最好的社会状态也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然后各司其职。”


  支教的两年,是赵一蓉和康瑜人生中一段短暂的修行,但对她们的未来规划无疑已产生了深远影响。康瑜计划在今年6月支教结束后出国深造,她想选择的专业是NPO(非营利组织)管理。“以后我希望做一名专业的公益者,出国深造也是想看一下国外NPO的运营模式。


  同样,赵一蓉也选择了继续出国读书,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的公共政策管理专业是她的目标。“在支教中,我也发现在中国农村可做的不仅是教育,包括环境卫生、医疗之类的都可以更好。以后我希望回到祖国来做社会公共管理相关的事情。”赵一蓉说。


  也许,赵一蓉与康瑜就像是两位年轻的“摆渡人”。一面,她们陪伴了那些身处乡村的孩子们一段快乐时光,给他们带来新知,渡向希望;另一面,她们也“摆渡”了自己,没有陷入青春的迷茫,而是找到坚定的方向,将自己的未来渡向一片阳光万里的花海。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