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一名外交官的日常生活


2016年10月27日 12:54    来源:侨报网

侨报网编译陈沉10月26日报道】明尼苏达州帕勒姆市(Perham)社区网站Perham Focus25日报道,上一次Focus采访泰德•梅恩哈沃(Ted Meinhover)时,他正在去往北京的路上。那时,他即将以美国外交官的身份到中国就职。那是3年之前,而过去的3年里,梅恩哈沃见证了许多中国的变化,他做调研并将报告发回到美国政府,为两国建立密切交往做出努力。

“过去几年中最大的事务就是气候变化,”梅恩哈沃表示,“美国与中国在《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上起到了绝对的帮助作用。”

然后就是南海问题,该问题也像《巴黎协定》一样,占据了近些年的国际头条,虽然南海问题并不那么讨人喜欢。

这是冗杂历史中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并不是如此作为的先例,但其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梅恩哈沃说,“南海问题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最大分歧。”

外交关系委员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表示,美国对岛屿的归属权不采取任何立场,但是它“对于维持航海安全,鼓励航行自由以及保证争端的和平解决深表关心。”

梅恩哈沃解释称,国际法规定,美国有权经南海海域航行。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强调其在该海域的控制权,“这使得中国是否愿意让我们在此航行成为了问题。”

一些敏感问题,如南海争议或是《巴黎协定》,美国的高层政府官员需要时刻并及时掌握中国时情,他们的一些最具价值的信息就来自于这些外交官。

梅恩哈沃把自己比作一名调查记者,不同的是,调查记者发文是给大众看,而他是为政府撰文。他的报告可能会辗转被呈递到助理国务卿、议员甚至是总统的办公桌上。

“他们在中国设置人员,以让华盛顿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他说,“在北京工作的其中一个刺激的地方就是,总统很关注这里所发生的事情。这会给工作增加压力,但同时也很刺激。”

阅读中国新闻故事,社交互动,亲自采访中国官员,学术领袖以及其他人,梅恩哈沃以此衡量中国公众对于美国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对于中美关系中任何变化的反应。而从此渠道获得信息比较困难,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媒体都受到中国政府的管控。

“最终的目的就是得到足够多的观点,这样就可以告诉华盛顿‘这些就是中国国民对于正在发生事情的看法’。这些都是帮助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作出决定的佐证。”

当不需要为作报告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梅恩哈沃还有其他的工作,这让他日日夜夜都无法停歇。他还在两国政府间传递信息,安排高级政府官员的会晤,辅助联合国的和平事务进程等等。

“过去一年,我的生活真可谓是疯狂,”他表示,“我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有些时候华盛顿那边下午3点有事,那么猜猜怎么样?那可是北京的凌晨3点...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常规的工作日程。有时候我忙得根本坐不下来,而有些时候我一天都在坐着写稿子。”

梅恩哈沃过去一年都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政治事务办公室工作。梅恩哈沃表示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政治办公室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室之一。约有30名美国的政治官员在北京工作...”

梅恩哈沃会说中文对他的帮助很大。在被派往中国之前,他接受了高强度的中文培训。他还会一些西班牙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但他说语言障碍依然是一个挑战。

“我认为能在这个时期待在这里是一种特权,”他说,“这很重要,随着中国的在世界上形象不断壮大,我们要有能够沟通的渠道。我们在努力寻找能够为双方带来好处与利益的领域。我们或许在海洋中心的一些特殊地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我们能够达成一致,保证该地域的鱼类不会遭到过度捕捞。在一些领域,双方都能够达到共识。”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