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管理》:宋志平40年管理经验结晶


2022年07月30日 11:07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江月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是我国著名的经营管理专家,他的新书《三精管理》是一本以企业实践为背景的管理案例研究集,对学管理、管理研究者以及企业界人士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管理参考书籍。


       《三精管理》是宋志平企业实践的产物,整本书主要是从组织、管理、经营三个角度来讲,用他40年企业实践不断提炼完善而成的“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达到组织精健、管理精细、经营精益的三精目标。这本书并不厚,是以事说理的那种写法,书中宋志平讲的每个观点,每种方法都列举了相应的企业案例。


       《三精管理》中提到的企业,多达173家。其中,中国企业119家,占近70%的比重,美国企业17家,德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均有8家,剩下的则是韩国、法国、瑞士、丹麦、荷兰等国家的企业。


       不仅是涉及的国家比较多,涉及到的行业领域也比较多,有水泥、化工、建筑、食品、餐饮、计算机、钢铁、电气、医药、健康等等。里面不仅有规模超大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有隐形冠军企业,更有中小微企业;有中央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更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成功的一流企业,还有反败为胜、重新崛起的企业......这对国外和国内一直想研究中国企业的学者与企业界人士而言,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研究资源。


       《三精管理》中的这些企业案例,有的是三言两语带过,作为定性佐证,有的则写得比较详细,重点突出,引人深思。这些管理案例中,有的是宋志平亲身经历、亲自管理指导完成,是他本人的实践案例,有的则是他执掌的集团所属企业的管理案例,有的则是他深度调研过的其他企业的案例,还有的则是他熟知的一些企业案例。没有一定的见物见人的阅历,没有一定的深度思考与归纳总结的功力,不可能有书里面的这些管理案例。


       学管理、做企业都需要深度研究管理,做管理研究离不开企业,离不开管理案例,离不开管理实践。正是因为《三精管理》中案例的实践性、鲜活性、丰富性,才使得它成为一本极具参考性、研究性、指导性的,非常有价值的管理书籍。尤其对企业管理研究者而言,这本书还具有学术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管理案例研究集。


       管理案例是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哈佛商学院是管理学与管理研究的前沿学术殿堂,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管理学教授杨斌所言,哈佛商学院高度专注和强调案例教学法,甚至到了某个极端,非得以案例贯穿全文不可,反而那些知识点和概念体系都只能借助协同案例的注释材料来补足。可见管理案例在哈佛商学院管理学中、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宋志平认为,企业的管理研究是为着解决企业面对的问题而开展的。对于企业研究者来讲,是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变化和企业的问题,针对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升华为管理的理论,进一步指导企业的工作。《三精管理》既是方法论,也是宋志平经管思想的代表,书里面的管理案例,更是为世界管理研究贡献了一份智慧。


       2009年,宋志平在中国建材大规模主导推进的水泥行业的联合重组,引起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重视,学院的资深教授鲍沃先生带几个学生深入到当时正在整合的南方水泥,调研几个月时间写出了一个案例。整个案例写得极其简单直白,写了整合水泥的起因、整合的方法和效果,让人一目了然,通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也没有数字曲线和表格。这给宋志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也给他以后写管理案例带来了不少启发。


       2019年,也就是十年之后,宋志平还专程去哈佛商学院就这个案例进行了演讲。他带领中国建材做的水泥重组和三精管理也两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他的成果的写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把起因、目的、措施、效果、案例、结论说清楚,大家都能看明白、有收获。


       宋志平认为,企业管理研究可以借助数学进行逻辑验证和概括,但也需要直白地把原理和结论写清楚,这样会更方便让企业人士看清楚。过度使用数学会让大家望而生畏,失去读者,那再好的理论也没有用。所以,宋志平书里面的管理案例,他都写得通俗易懂,没有任何复杂的计算推演。


       纵观百年来的管理发展史,西方的管理研究一直是走在前面,但近些年,中国的企业、企业家、中国的管理、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慢慢走向了舞台,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与重视,世界对中国的管理研究也是越来越多。哈佛商学院教授们在编写各种管理学的教程中,也是追求全球化,想要编写与收录更多的中国管理案例。


       最近宋志平与哈佛商学院教授小约瑟夫·巴达拉克有过一场关于深度领导力的对话,在学界与企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宋志平的《三精管理》中强调了人的重要性,管理是要全员参与,从人开始下功夫,巴达拉克教授的《沉静领导》也是提出了要注重人文主义,对于管理的研究与思考,两位大家有不少共通之处。


       现如今,无论是管理研究的趋势变化,还是在世界管理潮流中,都需要渐浓的中国色彩,需要中国企业贡献更多的中国管理案例,宋志平的《三精管理》在这方面现在是走在了前面,也是顺应了管理学的发展要求。


       做知行合一的管理案例研究


       我们的管理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研究呢?什么样的管理案例才是好的案例呢?好的管理案例来源于哪里呢?从宋志平的《三精管理》出版以来的影响来看,知行合一的管理案例研究,才是管理学需要的,才是管理研究需要的,才是企业与企业家们真正需要的。


       企业管理最终是要为企业服务,管理研究是要解决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实际问题。宋志平认为,判定管理研究成果的好坏也需要放回企业,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管理研究的成果一定要达到能让大家茅塞顿开和喜闻乐见的效果,这才是好的研究成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必得要有好的管理案例。


       彼得·德鲁克主张企业管理知行合一,并且认为首先是行不是知,他这句话表明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实践性特点。纵观德鲁克的管理书籍,里边布满了他对企业案例的研究,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等三部曲也全是企业案例,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也全是企业案例。了解与研究国外的企业,除了学校里各种各样的管理教程外,剩下的就是通过市场上这些经管书中的真实案例而知晓。


       宋志平建议商学院要向医学院学习,在医学院大部分教授都去临床,因为只有具备临床经验才能真正更好地进行教学。医院还有一个会诊制度,医生们针对病人的病情和医疗方案会共同研究,以减少失误。宋志平认为,医学界的临床和会诊模式很值得企业管理界学习,医学最终是为了治病救人,而管理说到底是为了做好企业。


       宋志平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国发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多所知名院校的管理实践教授。对商学院的教学,宋志平赞成在录取和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商学院的教育是实践性和继续性教育。在商学院里增加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实践教授,形成“教授+教练”的教师结构,企业家的进入也会促进管理研究的实践化,这些实践教授有着一手的、丰富的、真实的企业案例,可让学院里的管理学更贴近现实商业世界。


       宋志平还建议,商学院的理论教授应该到企业中去兼职,真实了解企业、研究现实中的企业,解决企业与企业家们的问题,理论教授与实践教授视角的多元性,会产生更多的高水平的管理案例,也会促进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准的提升。


       当更多的实战派企业家走进商学院,更多的理论派教授、管理研究者走进企业,管理才会越来越活,越来越灵,管理案例也才会越来越多维立体,这对我们的管理研究、管理学、企业以及企业家而言,都有裨益。



       相关链接;


       宋志平:国企四十年做了五件事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