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讲述当年细节


2021年04月30日 05:20    来源:澎湃新闻



       4月30日上午,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专题报告会在沪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本次会议是继一场友谊赛和一场主题展之后,上海为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而举办的又一系列活动。会议邀请了“乒乓外交”事件亲历者作主旨演讲,回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经验;同时,从“乒乓”外延到民间交往各领域,邀请中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美民间地方交流合作新机遇,倡导民间友好合作,为维护和改善双边关系、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建言献策。


       要想让民间人文交流成功,政府要学会退后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Jan Berris)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许多精彩篇章,包括1972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美之行。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白莉娟通过视频的形式讲述了她所经历的“乒乓外交”。


       白莉娟说,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突然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在回美国前访问中国,出乎全世界的预料。1972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期间,她作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人们态度的变化,“尽管最开始身在其中的我还没有意识到,但那之后很快我就体会到:过去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被政府和媒体灌输的是:对方是敌人,但是很快大家就克服了对彼此的负面成见,改变了对彼此的看法。”


       她说,如果说有一句话能代表那个时期的话,那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中国人率先开始这么说,到后来,就连一句中文都不会的安保人员,以及美国乒乓球选手,所有人都学会了这句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白莉娟表示,无论是记者、美国球员,还是普通美国民众,见到中国代表团后,都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次来访美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所有的中国人,无论是官员还是选手,或是随团采访的记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民向我们展现的热情、友谊和善意。”她表示,对美国人民展现出来的热情、好客和慷慨之情印象太深刻了。


       “要想让民间人文交流成功,必须回过头来看看70年代初期我们是怎么做的。” 白莉娟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两国政府都退到了幕后,让人民走在前面发挥作用。美国政府取消或削减了一些阻止两国交往的限制政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这使得社会力量变成了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从70年代开始,我们展开了成千上万的交流活动,逐渐编织起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这是很难撕裂的。”她认为,社会层面的交流发展迅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政府间交往。


       民间交流可以成为缓冲区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Jeffrey Lehman)在互动交流环节谈及了自己对于中美民间人文交流的看法。他说,其实不同领域的人文交流都非常相似,比如对于运动员来说,他们参与比赛,对于企业界来说,他们参与谈判交流。“通过交流,大家能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点。当我们打破身份交流互动,都可以形成互惠,防止形成相互误解。”


       他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很多来上大学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都是受到父母、老师影响,都是带着脆弱的世界观。比如有学生是一个美国人,他会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然而,通过在我们这样的大学学习,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这种爱国主义会不断演变得更加成熟。”雷蒙说,学生在大学里通过和其他国家学生的互动,会渐渐明白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好。“这是大学教育的贡献,像我们这样的大学就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成熟。”


       对于中美之间的民间人文交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认为,人文交流是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友谊的基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两个体量很大的国家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基础,人文交流、民间交流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民间交流的网络能够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尤其是两国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民间交流可以成为缓冲区。


       此外,杨洁勉还表示,民间人文交流能够比政府交流的存在时间更长。“比如美国政府不断换届会影响两国之间关系的来往,而民间交流一直在那里。”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