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潮”消退或需3年 中美拼“芯”谁将笑到最后?


2021年04月23日 03:21    来源:侨报网


去年1118日,江苏无锡,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所)创办的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该公司研发的一款芯片封装产品。(图片来源:中新社)


       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商台积电4月15日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其净利润同比增长19%,达到49亿美元。与此同时,台积电CEO魏哲家表示,全球“缺芯”局面可能延续到2022年。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张思申近日则表示:“‘缺芯潮’影响范围广,汽车芯片供应问题保守估计会到2022年上半年开始有所缓解。针对全领域,估计3年后产业链才能恢复供求平衡。”


       多因素交织致“缺芯”未来短期内终端消费品会涨价


       北京《科技日报》23日报道,“缺芯”问题正在严重影响全球工业。韩国总统文在寅4月15日召集韩国国内半导体、汽车和造船行业的商界领袖举行芯片峰会,讨论解决芯片供应短缺问题的方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需求激增,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关键设备的短缺。


       张思申介绍,“缺芯潮”始于2020年上半年,最早在汽车领域爆发,并在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停产停工、出货延期、产品涨价等问题不断扩大。


       他认为,此次芯片短缺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多个事件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是芯片需求的增加,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种电子设备终端开始智能化,需要的芯片数量比之前多出数倍。其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沟通变慢,代工厂转单变慢,终端芯片变得持续短缺。下半年疫情有所缓解,需求开始增长,产能却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供应不足导致汽车芯片短缺,“整个社会智能化的发展以及疫情带来了网上办公的需要,需求大增,最终导致所有行业都‘缺芯’。”张思申说,囤货等原因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张思申表示:“目前消费者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但未来短期内,终端消费品会有一些涨价,主要原因是原材料、芯片涨价,终端会随之涨价。”


       “短期内中国芯片短缺现象不会有明显好转”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三星电子、英特尔、台积电和通用汽车等全球芯片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举行的虚拟会议上,表达了让美国重返半导体和其他关键行业全球前列的雄心。白宫鼓励芯片制造商在美国构建半导体制造能力,以确保美国不再面临芯片短缺问题。


       “这次‘缺芯潮’有点像黑天鹅事件,假如没有疫情的出现,缺芯的情况或许没那么严重。”张思申说,“‘缺芯潮’影响范围广,汽车芯片供应问题保守估计会到2022年上半年开始有所缓解。针对全领域,估计3年后产业链才能恢复供求平衡。”


       他表示,“短期内国内芯片短缺现象不会有明显好转。”除了产能不足,专利、技术等依然有很高的壁垒,产业链底层设备材料主要依赖海外。因此,需要全球产业链合作,但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针对“缺芯”问题,中国小米、百度等不少互联网企业纷纷启动“造芯”,张思申认为,“这首先可以增加自己供应链的安全”。他表示,虽然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造车新势力都处于芯片产业上游的设计环节,但还不足以增加产能,解决不了产能短缺问题,通过芯片设计这一环节,可以增加供应链主动权。另外,目前是芯片设计公司成立的最佳时期,政策、资本、发展都很明朗,芯片设计利润率也很高,有助于企业未来业绩增长。


       “互联网企业‘造芯’,对于芯片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张思申说,互联网公司造芯片,需要有耐心和长期思维,“这些企业需要在看不见利润的前提下,依然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进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才有机会造出自主设计的芯片产品。”


       张思申说:“国家对于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日渐加强,民间资本投资踊跃,政府民间都参与进来,芯片行业的发展会比以前快很多。对芯片行业来说,这也是一次机遇。”


       半导体之争,“中国绝不像华盛顿想象的那样无能为力”


       北京参考消息网22日刊发题为《中美拼“芯”,谁将笑到最后》的文章称,专家指出,由于美国“以芯制华”意图明确,中美芯片之争短期内不会缓解,不仅影响中美两国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同时将波及全球供应链稳定。


       文章称,分析人士认为,中美芯片之争将不仅波及中美两国经济,而且对全球产业链稳定无益。据美国商务部估计,如果美中半导体业务被完全切断,美国将损失12.5万个工作岗位和800亿至1000亿美元经济利益。显然,对于本就在半导体设备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美国半导体厂商来说,如果无法将设备出售给中国厂商,将面临巨大损失。


       荷兰半导体行业巨头阿斯麦控股公司(ASML)首席执行官温宁克在12日的半导体峰会上说,美国对华实施出口管制不仅不能阻止其技术进步,而且还会损害美国经济。


       德国《商报》近日刊文指出,尽管美国正试图通过限制半导体对华出口让中国屈服,但这一目的很难达到。文章分析认为,在半导体之争中,“中国绝不像华盛顿一些战略家想象的那样无能为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企业想要放弃中国市场。


       专家指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将有望继续保持其在技术和高端人才方面的领先地位。但中国后来居上势头不减,巨大市场蕴含无限发展潜力。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战略科技项目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认为,美国在芯片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可能在10年至15年之间,因此短期内“美国会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美国芯片人才优势有目共睹。全球约2000个顶尖自然科学家中,有近850名在美国,中国只有260名左右。同时,美国对全球人才以及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较中国更强,而基础研究支出和成果也较中国更加突出。


       但是,美国本土芯片制造大幅萎缩,是其产业发展的限制之一。截至目前,美国制造的芯片已从1990年占全球的37%降至12%,芯片生产早已无法满足本土需求。美国萨斯奎汉纳金融集团高级分析师克里斯托弗·罗兰认为,美国芯片产能占全球总产能比重将无法重新回到三分之一。具体到晶圆制造能力来看,2020年全球有78%的产能集中在亚洲,中国大陆产能已于2019年超过美国。


       事实上,中国芯片市场蕴含无限增长潜能,是中国芯片产业具备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透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大幅增长18.9%,中国大陆增长率达39%,首次成为全球最大设备市场,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本土半导体制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大力扶持芯片产业,对行业正向、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已向半导体行业投入数十亿美元,以向半导体公司提供税收抵免。3月底,中国财政部进一步实施为芯片制造商在2030年前进口机械和原材料提供免税的举措。中国科技巨头也已开始尝试自主设计芯片。


       此外,中国高校正在优先实施新一代半导体专家培养项目,寻求解决半导体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2日正式成立,该院在中国首次提出“1+N”联合机制,致力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当前中国芯片“卡脖子”难题。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