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11月20日至21日,以“生态文明时代诗人何为?——过程诗学的贡献”为主题的首届过程诗学国际论坛在线上举行。论坛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柯布研究院、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的二十多位诗人和学者就过程诗学的发展问题作了深度交流。这是中国过程诗学首次进入国际学术视野。



柯布院士致辞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博士致辞

凯瑟琳主持

樊美筠博士主持

中国著名过程诗人白鸦大会发言

杰伊教授发言

过程诗人茧衣女士发言

过程诗人巫小茶女士发言

中国过程诗人榛莽发言

中国过程诗人庄梦媛发言

中国过程诗人马映发言

中国过程诗人贾假假发言

中国过程诗人树弦发言

匈牙利诗人阿提拉博士发言

俄罗斯学者达蕊娅博士发言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发言

美国过程女诗人乔吉特发言

美国过程诗人邦斯发言

美国过程女诗人卡罗尔发言

美国过程诗人厄尼发言

美国过程诗人戴维斯发言

中国农民女诗人朱玲爱发言

王晓华教授发言

亚洲行动中国创办人张媛媛分享感受
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先生,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德鲁·施瓦茨(AndrewSchwartz)博士先后致欢迎辞。中国著名诗人、中国过程诗学创始人白鸦,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国际生态文明联盟主任杰伊•麦克丹尼尔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柯布研究院负责人、美国过程诗人凯瑟琳•里夫斯(Kathleen Reeves)女士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过程美学家、诗人樊美筠博士共同主持了论坛。
柯布院士在致辞中殷切希望过程思维能有更多的诗意表达,他指出,严谨的思考和诗意的表达之间本没有冲突的必要,过程思维本就不提倡思想与感受的分离。施瓦茨博士在致辞中表示,诗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真正重要的实践,诗歌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机盎然的地球的悲悯情怀,过程诗歌将生态文明的视野纳入其中是非常合适的。
诗人白鸦指出,过程诗学并非仅是过程哲学影响下的诗歌写作,而是迄今为止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深入的文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过程哲学的有机融合”。过程诗学理念的成型,“是生态文明时代世界诗歌走向自觉的标志”。他认为,法国象征派开启现代诗、美国诗坛开启后现代诗、中国过程诗学开启生态文明时代的诗歌自觉,是19世纪以来世界诗歌的三次大转型。麦克丹尼尔教授发言,从中国诗人巫小茶作品中的隐喻“植物在我的眼睛里疯长”展开,层层剖析了过程诗歌的 12 个要素,深度论述了过程诗歌如何能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正义、可持续和充满爱的世界。
论坛第一天,中国过程诗人张口、巫小茶、茧衣、贾假假、庄梦媛、树弦、马映、榛莽分别朗读了自己的诗作,并以诗人特有的表达方式畅谈过程诗学体会。其中,张口的发言《生态诗教》和庄梦媛的发言《过程诗学、超级人类与理想国》,着眼于地球与人类的未来;巫小茶的发言《长洲岛历险记》和树弦的发言《我在石阡亲自生活》,对当下社会做出了深刻反思;茧衣的发言《直接的诗,把世界打开到一半》和马映的发言《以“过程之眼”看女性诗歌写作》,则触及了当下汉语诗歌发展的具体问题;贾假假的发言《诗的动机》和榛莽的发言《真诚是微妙的自然心法》,深度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前来参会的俄罗斯女学者达蕊娅•济科维奇(DariaDzikevich)博士结合部分诗歌文本,回顾了白银时代以来的俄罗斯现代诗的历程,并溯源了过程哲学对俄罗斯诗歌的重要影响。匈牙利诗人,布达佩斯特可持续长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格朗皮埃尔•阿提拉(Attila Grandpierre)则分享了他触及灵魂深处的过程诗歌创作体验。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博士在第一天的总结发言中认为,生态文明亟需知行合一的过程诗人,他祝愿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所亟需的“后现代通人”和后现代生态人,“既把地球建成诗意的栖息地,也把自己的生命活成诗”。
论坛第二天,美国过程诗人维罗妮卡•米查洛夫斯基(Veronica Michalowski)、理查德•邦斯(Richard Bunce)、乔吉特•尤里斯(Georgette Unis)、凯瑟琳•里夫斯(Kathleen Reeves)、厄尼•塔明加(Ernie Tamminga)、卡罗尔•罗斯(Carol Rose)和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先后朗读了自己的富有过程思维的诗作,并分享创作体验,与马映、茧衣、贾假假等中国过程诗人积极互动。主持人还介绍了美国著名过程诗人娜奥米•希哈布•奈(Naomi Shihab Nye)和菲利普•布斯(Philip Booth)等诗人的诗作,这些作品充满对生命的尊重。最后,过程美学家樊美筠博士朗读了自己的《感受到天边的云彩》一诗,并分享了自己创造此诗的缘起。“这首诗完全是因怀特海的“Causal Efficacy/因果效验”的观念而起。强调因果效验的原初性是怀特海有机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所做的让人类从虚构的世界回到真实世界的巨大努力。”樊美筠博士坦言自己创作此事的目的就是象怀特海所希望的那样,恢复因果效验这种更原初的感知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以发现一个无比真实且生机勃勃的有情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未来一个新的文明有充足的底气、有信心去期望。这就是作为一个过程诗人的美学担当”。
在题为《中国过程诗歌的几个关键词》的大会总结性发言中,中国著名生态文化专家,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华博士不仅点评了部分过程诗人的作品,朗读了因故未能出席大会的中国生态诗人侯良学和姜长荣的诗作,而且重点论证了过程诗学为何可能。在他看来“从根本上说,过程哲学是一种诗化哲学。在怀特海先生的表述中,每个实际存在者都是其所参与的合生运动的产物。也就是说,任何个体都是受惠于宇宙大化的作者/诗人”。这意味着,从过程诗学的视域看,每个本真的人包括儿童都是诗人。仿佛是为了印证王教授的话,大会不仅聆听了美国著名农民诗人、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获得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亲口朗诵自己的诗作《野生事物的平和》和《真实的工作》,而且邀请了《泥巴地的追梦人》的作者、长期扑身农村养老事业的中国农民诗人朱玲爱现场朗诵自己的诗作《生命缔结晶莹》。玲爱女士充满激情的朗读和随后关于自己如何用大爱关怀临终老人的分享令许多听众泪目,认为她真正地“把自己生命活成了一首诗”。
在会议最后的互动阶段,许多兴奋的听众也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受。其中长期从事动物保护和青少年生命关怀教育的“行动亚洲”中国联合创办人张媛媛女士说愿把鲜花送给所有过程诗人和一切促成此次盛会生成的人,“我们的生命本就是一首共同生长的过程之诗”。她说。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