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迟来的沟通

——怀念我的父亲、人民日报首任驻美记者张彦


2018年08月13日 05:57    来源:美中时报    张小彦

       他曾出任《人民日报》首任驻美记者


       他曾与驻扎昆明的美军“飞虎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曾是大型记录中美友谊纪录片《飞虎奇缘》中的主人公


       他著有《一个驻美记者的见闻》、《美国随想及其他》等


       他在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开国大典并报道了新中国的诞生


       他曾亲赴湖南芷江报道日本投降


       他曾采访过世人关注的重庆谈判


       他曾跟随宋庆龄从事对外宣传事业


       他曾随周恩来总理参加并报道了万隆会议


       他曾有幸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的劫难


       90岁时,他出版了自传《风云激荡的一生》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张彦先生不仅亲眼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更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和传播了每个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他,就是历任《今日中国》杂志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的----张彦


       2018年7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60年后再次站在天安门层楼上


       2018年7月8日,父亲平静地走了,到天国与母亲重逢。他97年的人生历程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在回国奔丧的飞机上,我思潮起伏,追忆与父亲和家人一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一幕幕场景。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与父亲心灵迟来的沟通及那些谈话和书信往来。


       由于父亲1957年受到反右运动的政治迫害,一直抬不起头来,小的时候他很少与我们孩子交谈。生活、上学、家庭教育都是妈妈主管。因此我那时对他有些生疏。直到1979年他政治上获得平反之后,才与我接触得多起来。我刚到美国留学时,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任人民日报驻美记者。那时学校一放假我就去华盛顿看他。后来他和妈妈来美讲学和探亲几次更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父亲。这期间的通信也是父子交流的重要渠道。




       1995年我写了几篇回忆文革往事的文章,其中一篇描写了母亲带我到外文局的“牛棚”探望父亲的情景。这篇文章勾起了父亲埋在心中多年的痛苦和冤屈。在一封长信中他第一次详细地向我讲述了他的坎坷人生。


       ……你说,你在写到我挨整的那一段,心酸,落泪,也触动了我为之心酸。这坎坷的一生,我本来不想说的...不过,今天你既然写到它,我不妨给你说说我的一些情况和想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我一生中,1957年这一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一夜之间,我就从一个革命领导干部变成了受批判对象,一切都打入了“另册”。自己不能不虚心进行“检查”,别人也不能不挖空心思来完成“批判”任务。整个1958年,我只能在外交部街的家里“闭门思过”,不时去机关里接受批判,那是我最苦闷的日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的时候,我还天真地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行动,并且积极地投入了运动,还参加了一个“战斗队”,作为“革命群众”参加许多大批判会。记得,北京“除四旧”的那一天,我还从三里屯走到王府井,目睹了这一幕红卫兵的精彩表演。没有料到,不过一年多一点,我自己再一次被列为革命的对象,成了“漏网右派”,被抄家、关进了“牛棚”,失去了自由....


       ……我的彻底解放,直到1979年1月才真正到来... 同样是一夜之间,我又完全变了,变得如此“吃香”,成了单位争夺的对象。不知是不是命运的奇巧安排,恰巧这时断绝了三十年关系的中美重新建交,迫切需要互派常驻记者。全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居然选中我作为他们的两个首任驻美记者之一,派往华盛顿常驻。从此,我的生活史掀开了新的一章。




       我这样的坎坷经历,在中国,可以说到处都有,数以几十万计,比我更惨的大有人在。但是,很少有人怨天尤人、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特点,是许多外国人所无法理解的。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这种精神力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父亲这一段跨越几十年的生涯起伏,真实地再现了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坎坷、离奇、悲壮、激情并引人深思的时代历程。这批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之脊梁的爱国知识分子有其特殊的情怀和特征。他们在政治上可能过于天真,但他们的赤子之心和“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气节令世人敬仰。




       作为一个海外游子,我1980年从北京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求学、打工、毕业、求职、成家、生子、创业,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甜酸苦辣。有低谷迷茫,也有奋进激昂。无论是成是败,我都能坦然面对,这之中不能不说那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封封家书一直传递着理解、亲情、温暖、智慧和力量。家书的大部分都是父亲写的。他的信常常是一挥而就,有感而发,笔下生花。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庭的变化和中国改革的步伐。


       我把几十年的家书都保存了下来。2015年将其用电脑扫描,排序,编码并萌生了一个想法;用家书为引线写一本书,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变革。没想到这个写作过程使我又获得了一次与父亲深层次沟通的机会。我每完成一篇就通过电子邮箱发给父亲审阅。他虽然已年过90仍认真阅读并不时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文章成了父子的思想交流。有时三言两语的点评和感叹竟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奇效。这个意外的收获使双方都获益匪浅。




       2015年圣诞前夕,我把“感悟人生”一文发给父亲。他看完后写道:


       小彦:你的《感悟人生》我等不及的一口气就读完了,非常感动你能够这样去感悟你的人生,我和妈妈都会感到十分高兴...而且,你是把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去看世界、看中国、看自己在这样大环境下的人生...对于人生的感悟,是对一个人觉悟的考验,真是一点不假!


       2016年初,我又与他分享“急流勇退”一文。他回信说:


       小彦:读了你的《急流勇退》,颇有感触。我的时代和你的时代太不相同了。我那时基本上是一名棋子,向什么方向走做什么,都是中国革命形势决定的,不是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个人的发展方向都不是自己随心所欲去做。你现在的处境太不一样了,你的安排都非常周密细致,全面周到...这寥寥数语点破了父子两代人和中美两个社会的差别。




       对于外人来说,父亲的人生亮点是他作为记者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抗战胜利时的日本芷江受降,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雅加达的万隆会议,中美建交后首任驻美记者。他一次次地“站在历史的浪尖上”(周有光语)对我来说,父亲与我几十年的通信和思想交流才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我是幸运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有生之年与父亲做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沟通把父亲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父亲,安息吧,您的精神永存!


2018年7月12日于美国匹兹堡


       【张小彦简介】




       张小彦,社会学博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客座教授


       美国智能决策研究所所长


       美国多彩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数据科学家


       1980年由费孝通先生推荐赴美留学。1989年获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89至1996年任匹兹堡大学黑人家庭研究所研究主任,负责统计分析和数据库管理。1990至1993年参与美国联邦政府防毒办公室全国社区防毒项目评估顾问小组,协助制定科研方案。1996年创建凯特智能决策公司,将社会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社会管理和决策支持软件系统。曾先后为美国联邦政府和二十几个州政府设计、建立了毒品滥用预防活动管理信息系统。2007至2010年,被美国卫生部聘为毒品滥用预防和治疗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ddiction)国家级顾问。同年,获得国家预防网络(National Prevention Network)授予的服务金奖。2008年获得了美国安永企业家东部地区年度奖。2010年被匹兹堡地区商业周刊评为行业标兵。


       2012年以来多次回国交流并做了有关大数据、数据可视化、数据科学的专题演讲并成为财新网站“决策智能”专栏作者。2015年6月受聘为资深顾问在浙大医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社区传染病诊治课题研究。张博士曾多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小企业科技创新资助经费(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Grant)。2015年8月和2016年9月他再次获得了两项创新科研经费,研发评估美国防毒活动投资效益和阿片过量中毒致死(Opioid Overdose Death)决策支持的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袁艳 编辑/整理)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