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理论:从“存量观”回归“增量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探索


2018年05月21日 04:07    来源:美中时报    朱兴良

       【编者按】作为浙江义乌的企业家,朱兴良长期扎根在市场经济第一线,在创业创新的实践中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997年12月8日,作者在《中国改革报》上发表了《论全额分配法》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


       后续20年来,作者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层理论的探索,提出了“存量观所有制”和“增量观所有制”这一对新概念,在颠覆传统所有制理论和常识认知的同时,构造了崭新的所有制理论。作者给出了一个总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无缺陷、完美的和极致的市场经济”。


       最后,作者给“增量观所有制”建立了一个“横视--纵视”的坐标系,以扩大视角和更深入探索。




       一、改革中的“增量”、“存量”指向与所有制困惑


       (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与困惑。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不论是纵向站在世界历史上说,还是横向从世界地缘上看,都是独一无二,堪称世界奇迹。但是,“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收”(歌德语);改革中的负面因素我们不可小视,改革早已碰触到了天花板。


       改革要在攻克负面因素中突破!


       下面列举一下负面因素,如:


       1.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见利忘义;不诚信……似乎社会风气在急剧滑坡!


       2.贫富差距拉大,两级分化加剧!


       3.资本放任自流,资本在奴役“活劳动”!


       4.担忧改革偏离社会主义目标的人,为数不少!


       5.困惑:同样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前是消灭资本家,现在却在培养资本家?


       6.左派右派长期斗争,越来越激烈!


       7.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没有本质性优于西方资本主义,我们怎么说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又怎样最终胜过资本主义?


       8.我们为何而来(初心)?我们向何处去(使命)?


       9.理论靠边,政治谈化:“革命”时期依靠理论;突出政治!而“改革”时期则理论靠边;政治淡化?


       ……


       不再一一列举了。


       (二)上述所有问题都指向“增量”或“存量”,实质


       上是指向了“所有制”。


       为方便讨论,首先对“增量”和“存量”作名词解释。“增量”在个人层面上指年收入,在企业层面指年利润,在社会层面指年国民收入;而“存量”在个人层面上指年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后的剩余部分,在企业层面指年度资本积累,在社会层面指年度新增加的财富。


       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增量分配=消费基金+生产基金;生产基金=存量。


       增量-消费基金=存量。


       (由于笔者并非经济专业人士,以上名词解释不一定规范,但是不妨碍本文论题的探讨)


       概括地说,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都是指向“增量”或“存量”:


       如,所谓的成果辉煌就是指“增量”(经济效益)的巨大,进而指由该“增量”转化而来的“存量”(资本积累)的巨大。


       又如,所谓的问题严重也是指“增量”的分配结果不公,进而指由该“增量”分配不公带来的“存量”集聚过程中的马太效应------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给社会风气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以上指向“增量”或“存量”的问题,本质上又都是指向了“所有制”。


       因为深层地说,改革开放中的问题都源于“传统所有制的理论”与“市场经济的实践”两者的对立。即“传统所有制的存量公共占有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等价劳动交换原则”的矛盾上。


       “传统所有制”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原则;只把“生活资料”发给个人,而把“生产资料”(存量)以国家形式或集体形式公共占有。这就是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公有制制度。


       市场经济以“等价劳动交换”为原则,把“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存量)全部以个人形式占有。这就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私有制制度。


       在“等量劳动交换”的分配原则下,与计划经济相匹配,存量公共占有,而剩余价值沉淀在存量中,克服了剥削,从而体现为社会主义性质。


       但是由于“等量劳动交换”剔除了市场需求因素,又割裂了个人与存量的利益关系,所以生产效率低下。


       在“等价劳动交换”原则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存量个人占有,由于剩余价值保留在存量中,剩余价值转换为资本,资本的逐利产生了“剥削”,从而体现为资本主义性质。


       但是由于“等价劳动交换”反映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又紧紧联系着个人与存量的利益关系,所以生产效率高上。


       综上所述,深层地说,所有问题实质上又都是“所有制”的问题。


       (三)结症在于“传统理论”落后于实践,答案在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


       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没有错!社会主义推行以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放“实践”也没有错!


       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没有错!消灭私有制(内涵是消灭剥削制度)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不是错不错的命题,而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那我们错在哪呢?


       错就错在“传统的所有制理论”上!


       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界线定位在存量的占有方式上,认为“存量(生产资料)公有就是公有制,存量私有就是私有制。”(这一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概括为“存量观所有制”,在本文下一篇章中祥述)


       那答案又在哪呢?


       答案就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清晰阐明,1公有制就是“消灭剥削”;2公有制不反对个人占有;3公有制不是外加条件。(这概括为“马克思”经典三论,在本文下一篇章中祥述)


       二、重温马克思主义原理,拨云见日,正本清源


       (一)马克思三大经典论断


       1.《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经典论断:“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共产党宣言》明白无误地阐明:私人可以占有生产资料(存量),就是不允许利用这种占有去剥削他人。直接点明:在我们的所有制里,个人可以占有生产资料。完全颠覆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公有制的存量必须公共占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这一句经典论断直接否定了传统的“存量观所有制”理论,同时指明了设计“新颖公有制”的方法(途径)——公有制完全可以建立在个人占有的基础之上。


       2.《共产党宣言》中又一句经典论断:“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铮铮有力地告白天下,共产主义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消灭剥削”。显然,所有制的标准应该是“有无剥削”的关系,而不是“存量占有”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一句经典论断直接给出了所有制的标准(公有与私有的分界线),是设计“新颖公有制”的目标(宗旨)。


       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来论证,假如所有制的内涵是指“存量占有”关系,那么马克思上述两段经典论断不就成了:在同一篇文章里,一段话说要消灭“私人占有”,另一段话又说可以“私人占有”?在《共产党宣言》这样庄重的文章里,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于是我们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所有制性质的区分,是在于“增量的有无剥削”,而不在于“存量的占有关系”。


       进而可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并不是存量占有关系(公共占有还是私人占有)的对立,而是有无剥削的对立。


       3.马克思还有第三句经典论断:“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制(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马克思全集》46卷第24页)。


       这句话作语法上的主谓宾简化,就是说:“一切生产——就是——现实的所有制、说所有制是生产的条件,那是同义反复(多余的)”。


       再换一个说法就是:(什么性质的)所有制是生产过程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不是由生产过程之外的再设置一个“所有制”的条件来说明的。


       “存量观所有制”是用一个生产过程之外的条件——存量占有方式,来说明所有制性质的,这等于同义反复。遭到马克思所有制观的正面批驳,“存量观所有制”并不是科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上的所有制。


       “增量观所有制”中的“增量”有没有剥削,是由社会的政权性质、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等整个上层建筑决定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才是科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上的所有制。


       马克思这三大经典论断,清晰地指明,传统的所有制是一个理论误区。


       当务之急,所有制应从“存量观”回归“增量观”。


       (二)重新定义“所有制”,回归“增量观所有制”


       所有制回归宗旨(消灭剥削)后,我们重新梳理所有制的定义(分文字定义和图解定义):


       关于“所有制”的文字定义


       存量观所有制定义: 即“存量(生产资料)公有就是公有制,存量私有就是私有制。”这种由存量占有方式决定所有制性质的传统所有制观,称为“存量观所有制”;


       增量观所有制定义: 即“无剥削、无两极分化就是公有制,有剥削、有两极分化就是私有制。并且,有无剥削、有无两极分化是由增量的分配方式决定着的。”这种由增量分配方式决定所有制性质的所有制观,称为“增量观所有制”。


       需要强调: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剥削机制和是否导致两极分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讲所有制就必须讲“剥削”和“两极分化”,否则就是离题。


       特别指出:存量(即生产资料)的公有还是私有,并不能决定有无剥削机制和是否导致两极分化。所以,存量的占有方式与所有制的性质(即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无关。不要再把存量的“公有”、“私有”这一极为普通的自然经济现象与所有制扯在一起了。


       必须把握:生产资料的新增量之分配方式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存在剥削机制和是否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所有制的性质(即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是由增量分配方式决定的。要分析所有制的性质就首先去分析分配方式的性质,要构造某种所有制就从设计分配方式中去做文章。


       新的所有制文字定义,彻底颠覆了传统所有制观(存量观所有制),重建新的所有制观(增量观所有制),阐明了所有制的性质不是由存量的“占有关系”而是由增量分配环节中有没有控制住“剥削”来决定的。进一步说,“增量”有没有剥削,是由社会的政权性质、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等整个上层建筑决定。


       “存量观所有制”把存量占有关系作为所有制的一个条件,等于同义反复,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


       “增量观所有制”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关于“所有制”的图解定义



图1:“存量观所有制”意示图



图2:“增量观所有制”意示图


       从图解定义看,结果非常直观:


       如图1所示,用“存量观所有制”的标准看,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水岭是左边与右边之分;左边是公有制,右边是私有制。


       如图2所示,用“增量观所有制”的标准看,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水岭是上边与下边之分;上边是公有制,下边是私有制。


       进一步分析,图1和图2中的ABCD四个区域,在“公有、私有”和“有剥削、无剥削”两组四要素的排列组合就有以下四种状况:


       在【A】区,是“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


       在【D】区,是“生产资料私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


       在【C】区,是“生产资料公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


       在【B】区,是“生产资料私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


       对以上【A】和【D】两个区域来说,是没有异议的:


       因为对【A】区来说,“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不论是从“存量观”看,还是从“增量观”看,都认为是公有制。


       同理,对【D】区来说,“生产资料私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不论是从“存量观”看,还是从“增量观”看,都认为是私有制。


       而以上【C】和【B】两个区域来说,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对【C】区来说,“生产资料公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在“存量观”看来还是公有制;而在“增量观”看来就是私有制了(完全颠倒了)。


       同理,对【B】区来说,“生产资料私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在“存量观”看来还是私有制;而在“增量观”看来就是公有制了(完全颠倒了)。


       用“增量观”看世界,世界颠倒了——翻天覆地的!


       (三)回归“增量观”---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回来。


       “增量观”让所有制回归宗旨后,其内涵十分明确: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分水岭就是“有无剥削及两极分化”,与存量的占有关系无关。


       那么,在上面分析【C】区时,“生产资料公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增量观”看来就是私有制。这就与国有制企业相联系。尽管传统所有制观(存量观)历史延续至今,观念根深蒂固;尽管说国有企业效率低,存在大锅饭,这普遍认可,但是现在将存量公共占有的国有制企业与“私有制”相联系——轻则从感情上也过不去;重则极力反对,誓死捍卫。但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科学。理论突破首先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要敢于观念突破!


       那么,“生产资料公有”条件下,怎么会出现“有剥削和两极分化”呢?我们要讨论一下“剥削”的内涵。


       “剥削”首先是政治范畴,但同时也是经济范畴。“剥削”作为政治范畴时,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对立。


       “剥削”作为经济范畴时,它的经济概念就是“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地表达为“分配不公平”。那么在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下,当然也会产生分配不公,如:1贪污;2侵占;3大锅饭;4生产效率低下(甚至亏损)等等情况下,都会产生“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这就是“剥削”的经济涵义!


       可见,“生产资料公有,有剥削和两极分化”理论上存在,现实中也普遍存在。


       所以,在所有制回归“增量观”后,人们掌握了所有制内涵,转变了观念,认识到:存量公共占有的国有制企业并不能高枕无忧。并不能凭借存量公有就认为自己是公有制性质:1.在增量分配中如有“剥削”也不是公有制了。国有企业要管控好增量无剥削化;2.增量太少了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语)。国有企业要努力使增量最大化!


       同理,在上面分析【B】区时,“生产资料私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增量观”看来就是公有制性质。这就与民营企业相联系。尽管传统所有制观(存量观)历史延续至今,观念根深蒂固;尽管说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这普遍认可,但如将存量私人占有的民营企业与公有制相联系——轻则认为异想天开;重则极力反对,誓死抵制,也没有底气认可“存量个人占有下”的公有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了的今天,对民营企业的作用和地位都已无可置疑,对“私人占有,但无剥削”是公有制的地位,必须给予确立了。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科学!


       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的存量,只要投入到“再生产”中去,这个存量虽然是个人占有,但是本质上是“社会资产”(为社会提供新一轮财富的资产),民营企业是代表社会在代管该资产。“实际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马克思选集》2卷p550)


       (以上观点理论界有呼吁,有共识,就是没有提高到所有制的高度)


       可见,“生产资料私有,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在理论上是存在的,现实中也是普遍的。


       所以,在所有制回归“增量观”后,人们提高了认识,我们社会的公有制成分将大为集聚和增升。只要政府立法出台政策管控好“积累基金”(存量),就实现了全民普遍地建立了“新颖公有制”的社会。


       三、“增量观所有制”理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增量观所有制”把剩余价值关进“生产资料”的笼子里,于是实践突破了——理论创新了


       “增量观所有制”也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它的“剥削”是怎么消失的呢?


       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


       在上一篇分析【C】和【B】两个区的状态时,还应区分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没有强制性管控存量(生产资料)制度的条件下,出现的无剥削状态只能称为“社会主义现象”,因为这个社会主义现象是有变数的。而只有社会出台强制性管控存量(生产资料)的制度时,这个社会才能称为“社会主义制度”(详在分配专题中讨论,在此不展开)。


       “增量观所有制”的核心就是社会出台强制性管控存量(生产资料)的制度(这是社会层面的制度,是上层建筑中的顶层设计)。“增量观所有制”把剩余价值关进“生产资料”的笼子里,这对“市场经济”的实践来说,是质的飞跃。由此控制(消灭)了剥削,抑制(消除)了两极分化。而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来说,也是质的飞跃,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与市场经济相排斥”,回归到“与市场经济相融入”。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量观所有制”是把“市场经济”融入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创新理论。


       (二)“增量观所有制”重塑了社会主义新的三大支柱。


       社会主义体制由三大支柱支撑:


       1.公有制;


       2.按劳分配;


       3.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后,第一根柱子“计划经济”首先被“市场经济”柱子替换(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是共识;但还是存在争议)。


       第二根柱子“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被“按资分配”共有,且后者的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根柱子“公有制”,由于存量公共占有方式与市场经济的“等价劳动交换”原则直接相悖,所以把它晾在边上。从理论角度看,三根柱子由“市场经济”一根柱子独撑,难以支撑社会主义大厦。


       表面上看,社会主义的三根柱子,似乎仅由“市场经济”柱子独撑着,实际上是传统理论严重滞后于改革实践。首先分析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三大支柱内涵,它是:


       1.公有制:以“存量观”定义的公有制;


       2.按劳分配:狭义的按劳分配(另见分配专题讨论);


       3.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


       这就是“存量观所有制”传统理论内涵。


       在所有制从“存量观”回归“增量观”后,三大支柱的内涵是:


       1.公有制:以“增量”定义的公有制;


       2.按劳分配:广义的按劳分配(另见分配专题讨论);


       3.市场经济:无缺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新三大支柱的理论表达是:


       1.增量观公有制;


       2.全额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无缺陷、完美的和极致的市场经济。


       由于人们长期处在传统的所有制理论(存量观所有制)下,形成了一个认知误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平与效率割据一方,1认为“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追求的是“公平”,进而对应的是社会主义追求“公平”;2认为“等价劳动交换”原则追求的是“效率”,进而对应的是资本主义追求“效率”。这个误区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传统)阵营共同存在,似乎历史也总伴随着社会变革(或革命)反复在“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切换。


       所有制回归“增量观”后,可以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了!


       实际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资本主义一样,基本盘都是“市场经济”;两者区别在于:


       “自发的、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尽头,就是资本主义;


       “自觉的、自控的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的高度概括”。


       所以,资本主义是对“有剥削、两极分化,有极端缺陷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高度概括;


       而社会主义是对“无剥削、无两极分化,无缺陷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高度概括。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社会主义“公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效率上的公平。即社会主义追求的“公平”同时涵盖了“效率”。社会主义对“公平”与“效率”不是二者取一,而是二者合一。


       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克服了西方自市场经济中缺陷的市场经济;更本质性地说,“社会主义”就是无缺陷、完美的和极致的市场经济。


       总之,1.“增量观所有制”表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主义信仰;2.重塑了社会主义新三大支柱(“增量观所有制”是其三大支柱之一);3.“增量观所有制”是关于将“市场经济”融入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


       作为本文探讨的最终结论,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无缺陷、完美的和极致的市场经济!


       四、对增量观所有制理论的“橫视”与“纵视”


       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度剖解现实社会,从中概括出“增量观所有制”与“存量观所有制”这一对范畴,揭示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内源。


       如果把“增量观所有制”视为一片新大陆,那么笔者犹如在茫茫大海中,远远看见一个大陆轮廓而已。在本文收尾之时,对增量观所有制理论作“橫视”与“纵视”的阐述,以拓展读者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首先“橫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点线面体。


       我们从社会轴线“橫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实践,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笔者的出发点在实践,终点也将在实践。


       但是作为理论,可以分多个篇、章阐述。笔者探索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分“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即分四部分阐述与讨论。


       “点”是所有制等上层建筑层面;


       “线”是社会分配制度层面;


       “面”是企业组织架构层面;


       “体”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层面。


       在这四个层面中,所有制是最根本性的,是最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今天笔者发表本文,仅仅是在“增量观所有制”这个“点”的层面。后续再在“线”;“面”;“体”层面上逐步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发表的“增量观所有制”创新理论并不是标新立异的创新,而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实践进入到更深一个层面(即市场经济层面)后,触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更深的内核,因而进一步接近真理。


       然后“纵视”——“增量观”可与“日心说”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均脱胎于科学理论发展中的“科学悖论”。


       我们从历史轴线“纵视”:


       科学发展有其规律性,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发展,大都会经历“萌芽-成长-成熟-经典”的上升期;然后,进一步的、更深入的实践又会出现背叛原有理论的“案例”——称为“科学悖论”。出现“科学悖论”也就预示着科学飞跃!


       当一门学科出现“科学悖论”即是科学危机,是坏事;但是它又预示着这门学科即将产生质的飞跃,又是好事!


       本文讨论的所有制困惑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理论遇到了“所有制悖论”,它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将产生质的飞跃。


       从历史纵轴视角审视“增量观所有制”新理论,笔者认为当今的“增量观所有制”完全可以与历史上的“日心说”相提并论。


       今天,我们重温“地心说”回归“日心说”的历史演进,借助“日心说”脱胎于“地心说”的理论升华,可加速推进所有制从“存量观”回归“增量观”,加速确立“增量观所有制”新理论。


       “存量观”与“地心说”,从源头、过程、作用、困惑、及规律上看,都极为相似:


       1.“存量观”与“地心说”两者源头现象极为相似,如:


       “地心说”对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误以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


       “存量观”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误把原本革“剥削”的命,误看成是革“存量”的命。


       2.“存量观”与“地心说”两者都曾起到积极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地心说”对指导农耕、编制年历,作出了巨大贡献;


       “存量观”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夺取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3.“存量观”与“地心说”两者理论都发展到了高度成熟阶段:“日心说”以前的“地心说”和“增量观”以前的“存量观”,都成为各自理论体系的金科玉律。


       4.“存量观”与“地心说”两者在新的历史实践进程中,都出现了“对立”的反例,并且是顽强的事实:


       “地心说”在计算行星运动轨迹时,遇到实际观察结果与“地心说”理论完全相违背;


       “存量观”在进入市场经济领域时,遇到存量的私人占有结果与“存量观所有制”理论完全相违背。


       5.“存量观”与“地心说”两者都因新的实践孕育了传统理论质的飞跃:


       “地心说”早已成为历史,被“日心说”取代!


       “存量观所有制”虽然至今还是根深蒂固的常识;但也终将会被“增量观所有制”所取代……

   

       “增量观”与“日心说”两者不同的是:


       1.“地心说”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而“存量观”发生在社会科学领域;


       2.“地心说”已经成为历史,而“存量观”还是常识。


       社会科学中的“存量观所有制”与自然科学中的“地心说”是如此的高度类似——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和借鉴!在今天,“地心说”早已成为历史,被“日心说”所取代。但是“存量观所有制”至今还是根深蒂固的“常识”;“增量观所有制”仅仅在社会主义进入市场经济的实践(即改革进程)中初露倪端……


       上述“橫视”和“纵视”,给“增量观所有制”建立了一个“横向-纵向”的坐标系,供读者们大视角、全方位考察,及更深入地探索……



       作者简介




       朱兴良,义乌市黑白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省义乌市人,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创建了四家公司,其中,黑白矿机于2015年9月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国际、国家专利209项,现已授权的国际、国家专利119项。有两款创新产品获得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创新产品,两款创新产品获得义乌市政府竞争性项目科技奖励。一些创新项目曾获省市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2015年8月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荣获市级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创新产品进入产业化,尤其是“单段颚式破碎机”通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专家组鉴定,评价为“该成果采用的双轴双曲柄摇杆机构是:国内外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荣获义乌市首届“义乌工匠”荣誉称号。自2010年以来,多次在行业技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及路演论著20余篇。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