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智库: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都是灾难


2020年09月08日 07:40    来源:中国网



       受疫情影响,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于2020年9月6日至7日在线上举行,连续两天,200多位国内外嘉宾围绕“中美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而有意义的交流探讨。现将有关国内外嘉宾的主要观点摘编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Rashid Alimov表示,中美之间的任何复杂情况或紧张关系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诸多人类的共同威胁,中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展现领导力,加强互动与合作,而不是制造紧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指出,中美双方在稳定关系所需的政治互信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需要对失衡的中美关系状态下的战略竞争加以管理,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建立中美战略平衡框架。路径可以是双方决策者以积极的观念和政策思想加以引导;也可以是双边关系不断恶化,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后果,进而促使双方回到积极面向未来进行建设性对话和重建平衡的轨道上来。


       欧亚集团主席Cliff Kupchan认为,中美已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新的“两极”。新冠肺炎疫情使中美更关注自身国家利益,加速了中美“脱钩”和中美“两极体系”的形成。中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能越来越深,贸易政策、民族主义、香港、南海、台湾等问题都会恶化中美关系。新出现的中美“两极体系”短时内可能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也有可能会使中美关系未来更加稳定、安全。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 Orlins指出,中美战略竞争对于彼此的限制以及由此不断增加的经费支出,最终将会伤害到两国人民。中美都应调整针对彼此的敌对政策,减少对抗,把战略竞争放到一边,采取互惠互利的行动。中国其实并未对美国造成多大的实质性威胁,如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则可能会损及美国未来的发展。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湘穗认为,中美应该承认两国之间现在存在战略竞争,但并未进入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冷战”,中美需在避免文明冲突和种族对抗、避免发生正面军事冲突、避免全面“脱钩”、避免把金融和供应链武器化、避免以颠覆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攻击、避免介入对方的主权领土争端和民族种族矛盾等方面确立行为边界,实现“竞争式共处”。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表示,虽然当前美国对华采取各类打压限制,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做出诸多挑衅,并挑动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但只要双方保持定力,是可以避免战争的。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亚太安全论坛项目主任Susan Thornton从例外主义角度出发,认为虽然中美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主要障碍,但中美之间并没有出现非常明确的战争信号,中美未来的合作仍充满希望。但中国也应仔细审视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如果中国不想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就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守成大国完成转变,就像美国当初帮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一样。


       美国乔治城大学高级研究员Evan Medeiros指出,特朗普政府的中国政策和美国的主流观点渐行渐远、背道而驰,尤其是蓬佩奥几个星期前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的讲话在美国两党内部并未获得广泛认同。美国商界非常关心中美科技合作,并不希望看到中美之间的冲突与对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建议,中美需要制定发布第四个甚至第五个中美联合公报,以确立中美关系的基本底线,即不要发生战争。


       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创始主席Vladimir Yakunin指出,当前的国际体系结构正从以西方为中心过渡到一个新范式,应该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文化的多样性。与以往的集团对抗模式不同,现在必须要遵循文明对话的范式和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usan Elliott表示,中美紧张关系的加剧不仅会对亚太地区国家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全世界产生负面影响。建议中美停止在疫情问题上相互指责,恢复经贸会谈,减少对彼此公民的限制和驱逐记者等行为。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门镜指出,尽管特朗普对美欧关系造成了一定干扰,美欧之间仍然有着相对稳固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欧洲对中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心存疑虑,中欧关系出现了很多问题。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有着本质区别,欧盟视中国为发展合作的伙伴而不是战略竞争的对手。虽然美国加大了拉拢欧盟共同遏制中国的力度,但欧盟并未倒向美国。对于欧盟国家来说,中国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未来中欧需要增加深度交流,理解彼此的重大关切,加强在不同领域的合作。


       欧洲议会前官员Geoffrey Harris表示,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既是重要的经济伙伴,也是“制度性对手”。双方在多边主义、气候变化等领域存在合作的空间。在一个价值观和利益不同的世界里,目前缺少对多边主义和有组织全球化的信任,各方必须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趋势。中国应分析欧洲舆论对中国评价越来越趋于负面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做出强硬的反应。同时,欧洲也坚决反对中美在疫情问题上相互指责的行为。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认为,中美关系恶化让中印关系稳定难度增大。中印出现边境冲突后,美国频繁通过政治、外交、军事等途径手段,加大对印度的拉拢力度。游走于中美之间,保持战略自主,借重但不依赖美国,对华务实但不友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印度对外政策的一个方向。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先生表示,尽管美国与日本、韩国存在同盟关系,但相互关系比较复杂,并非铁板一块。安倍辞职不会对美日关系造成太大影响,日本会继续维持和加强美日同盟,但同时也会慎重处理好与临近各国的关系。尽管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动对华经济“脱钩”,但不少外资企业尤其是亚洲国家的企业都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Thomas Fingar先生认为,“冷战”的概念是不可持续的。中美之间的问题并非由个人所决定,很大程度上是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中美需要共同研究问题的根源何在,以便更好地解决双方的分歧。目前来看,中国比美国更担忧中美关系的恶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将此归责于特朗普政府。但这一问题应该由双方共同协商,而不能仅仅让美国来解决。


       本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主持人、太和智库首席国际关系学者、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先生最后总结道,此次论坛研讨,与会嘉宾取得了以下几点基本共识:


       首先,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事关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都是灾难,要防止中美关系滑向危险的境地,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促使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正确的轨道。


       第三,中美两国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对话是解决分歧明智的选择,是建立互信的正确途径,是减少误判的最佳方式,不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第四,中美双方都要采取措施,管控分歧,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分歧,不能人为制造和扩大分歧,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正确的方向,确保中美关系不失控、不脱轨。


       第五,中美要寻求合作,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双方要在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方面进行合作,要在疫后经济恢复方面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在解决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进行合作。


       第六,要防止中美关系对第三方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迫使第三方选边站队。这是其他国家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做的事情。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